后记(1 / 1)

2003年元月,我奉命从近代史研究所调到院理论部门,那年我还不到40岁。这一去就是14年,我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好在原先的专业并没有丢,而理论研究与史学研究是相得益彰的——这14年是当代中国砥砺前行、发生巨变的14年,以理论研究的方式关注现实,在国情调研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这种阅历及感触是以前坐在书斋里单纯研究历史所无法获得和体验的。尽管同时兼顾行政事务与专业研究,且同时从事两个领域研究,那种窘迫甚至煎熬难以言喻。

在新的岗位,前后写了3本书,出版一本散文集,撰刊论文、调研报告等40余篇,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主编或参与主编多种书籍。

由于研究时间大受挤压,原先的专业虽没有丢,但收获只能说差堪**。14年间,写了两本书。一是2006年出版的《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之一种,作为清史纂修工程具有前沿性的研究专著对外推介(参见《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14日、《光明日报》2006年6月21日),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2016年,出版该书增订版,48.4万字,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二是完成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通纪》第六卷的撰写,近40万字,获得好评,并在戴逸老师推荐下,接受了媒体采访(参见杨丽琼:《熬夜写作已成常态——夏春涛研究员谈纂修〈清史·通纪〉艰辛之路》,《新民晚报》2013年4月28日)。此外,编《洪秀全 洪仁玕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之一),2015年1月出版,半年后再次印刷。再就是断续撰刊了一些论文,本书主要据此选辑而成(调动之前撰写的论文仅收录两篇)。

近十余年撰写的史学文章,几乎都是约稿。随着工作调动,原先的专业研究变成业余研究。而一些编辑朋友一再约稿,构成我写稿的压力和动力——既然答应了就不能食言。感谢《福建论坛》的张燕清女士,安徽大学的王天根教授、《安徽大学学报》的张朝胜先生,以及坚持开辟“太平天国研究”专栏的桂林、扬州等高校学报的朋友。张朝胜先生迄未谋面。他敬业、专业,每次编稿都很上心,所提修改意见拿捏得很有分寸,合作愉快。于是,近4年连续在《安徽大学学报》发表了3篇论文。

本书共选辑16篇文章,分三组编排。

第一组6篇文章侧重从社会层面考察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选题与内容大多有点新意,体现了研究课题的拓展。

第二组5篇文章侧重从政治层面解析当时的社会动态和洪秀全等人的思想特征,大多涉及太平天国史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问题。老题新做,对研究者的学识和视野是一种考验。“新做”不是标新立异,必须言之有据、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受业师王庆成研究员、祁龙威教授治学风格的影响,笔者既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同时又重视考据,重视排比资料、考订史实。本书注释所占篇幅达11.8%强。

第三组5篇文章侧重考察清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官场风习、民生状况的起伏以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以往从事太平天国研究,我着重以太平天国为主体,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大框架内。撰写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通纪》第六卷,必须调整研究视角,以清朝或清政府作为叙述主线,把太平天国等重大政治事件放在清史框架内来写。该卷写作前后持续8年,这5篇文章算是研究过程中的“副产品”。

十分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主编谭徐锋博士。谭君的提议,督促我挤出时间整理旧作。他还提议选辑一些罕见历史图片,并为此专门购买了《太平天国艺术》一书,多方搜集,令人感怀。

本书的编选始于2017年秋。此次统稿,对某些文章的表述或细节略有修改;个别文章补加了注释,甚至补充了内容。这些均在文章的题注中作了说明。另外,为了更加准确,笔者对文中部分引文句读有所改动。

时光荏苒,学无止境。我会继续勉力前行。

夏春涛

2018年孟夏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