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户部下设的宝泉铸钱局等首先开铸当十铜大钱;七月增铸当五十大钱。次年,添铸当五、当二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各类大钱。当百以上大钱面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其中当千大钱重二两,十成净铜,紫色。因铜料稀缺、成本高,户部还先后开铸当一、当五、当十铁钱和铅钱。另有十多个省份相继设局改铸大钱,其面值、铸式、重量、成色十分杂乱。同年十一月中旬,咸丰帝又准许户部印制纸钞,额题“大清宝钞”,旁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曰“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面额从一千文、二千文、五千文到十千文、一百千文不等。归户部监督的官银钱号也大量发行京钱票,最大面额为一万文。另有十多个行省也相继开设官银钱号,发行所谓的“局票”。此外,发行银票即“户部官票”的奏议于同年二月末获准,面额从一两、三两、五两到十两、五十两不等。

从咸丰三年至咸丰帝病逝的八年间,清廷计发行大钱、银票、宝钞、京钱票合六千余万银两,占这一时期国库总收入的69.5%。[6]通过以法令形式强制发行大钱以及根本无法兑现的宝钞、银票,清政府大肆收兑民间银钱,同时用搭放大钱、钞票的方式支付兵饷、河工、官薪等,以减少财政支出。借通货膨胀这一下策,清廷巧取豪夺竭蹶搜刮,虽相对弥补了财政亏空,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终属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