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选题念头,源于多年前的田野经历。当我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和一批研究生跑去Q镇调查时,发现镇里W祠堂墙壁上贴着一张大红纸,上书年度收支账目,显示该家族建立并控制着一个市场,不久又发现镇政府近年新建了一个轻纺批发市场——Q轻纺城。这让我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发形成的理论产生了基于个别事实的怀疑。当然,经济学理论并非可以以个别事实展开对话。或许,轻纺城由政府建立的事实,早已包含在市场自发形成的理论当中。但是,为什么Q镇一直是轻纺品的重要产地,政府以前却不考虑建设轻纺城呢?镇政府在这一市场的建设中到底有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些问题,使我对市场形成问题产生了兴趣。后来我读到刘永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篇关于宗族与市场关系的大作,启发了我对市场形成问题的思考。这让我有了大量阅读史料,从史料的统计学意义上去解读宗族、政府等力量与市场形成的关系的冲动,并企图撰写一部关于传统中国市场形成问题的小书。因此,本书的写作,首先要感谢的是引领我走进历史田野的陈春声、刘志伟、科大卫、郑振满、赵世瑜、蔡志祥等老师们,以及跟我共享过田野的快乐与痛苦的一干朋友们,还有启发我思考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刘永华教授。

把本书的选题从念想变成事实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宋旭景女士,虽然我们直到书稿写作快到一半时才谋面。2016年秋天,宋女士来函,希望我参与“历史人类学小丛书”的写作。我提出了本选题,得到她的首肯,并由她成功进行了选题申报。感谢宋旭景女士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写作进度的督促。遗憾的是,我虽然力图在统计学意义上应用史料,无奈由于个性懒散等诸多原因,史料的占有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史料的解读主要也仍然是历史学性质的,最终的叙述方式采用的也多是历史学方式,这肯定会影响本书在理论上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基础。

本书正式写作前夕,一帮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浙江嘉兴举办田野工作坊,我有幸得到邀请并得以和大家讨论本书的逻辑。我忘不了2017年5月那个天空没有星星的晚上,在嘉兴锦江之星的客房里,大家精彩激烈并且持续到深夜的讨论。我必须感谢他们对本书整体逻辑的贡献,他们包括温春来、陈海立、李晓龙、杜丽红、叶锦花、任建敏、李义琼、徐靖捷、黄凯凯、韩燕仪等,其中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温春来和陈海立给本书提供的建议。书稿初步草成后,温春来、陈海立、韩燕仪认真细致通读了全稿,并再次给予了宝贵建议,任建敏和刘正刚在文句上做出了个别修订,韩燕仪还校核了部分注释。谢谢你们的建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采纳了你们的建议,本书若有成功的地方,自然归功于你们,但若有错误,那肯定是我理解不到位,责任由我自负。

我还要感谢南海西樵镇百西乡村头村潘太浩、潘文生等先生对我们在当地开展田野调查的支持,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家族文献和口述材料。没有你们,本书的写作将困难重重。

最后,我要感谢常因本书写作而在工作室陪伴我到深夜的妻子张冬云,我们常常在结束当天写作准备回家时,担心永芳堂的大门是否已经紧锁。另外,如果还有为本书写作提供过帮助却被我遗忘的朋友,您应该归咎于我的衰老和忘事,而不是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