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团队的层次(1 / 1)

高效能团队设计 赵伟 1007 字 5个月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高效能团队,大家所熟知的很多优秀企业都拥有高效能的团队,这些团队无论是形态、功能、竞争力、规模、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盈利状态都不一样,因此人们常常不清楚什么样的团队才是高效能团队。

其实,高效能团队的种类很多,并不能完全将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团队当作高效能团队的标本,但高效能团队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分为好几个层次,只要按照这些层次去建设团队,就能够提升团队的效能。

一般情况下,高效能团队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就是愿景,简单来说,一个团队必须拥有清晰的愿景和明确的发展方向。某个小团队成立之后,管理者需要向大家描绘一个发展的蓝图,或者说谈论发展的愿景,即希望获得什么成就。这里谈到的成就指的是一种清晰的内心的愿望,是一种驱动力,体现出了人们渴望追求的某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和追求就直接决定了发展目标的设定。

第二层是目标,相比于愿景的设定,目标的提出无疑更加精确、更为具体,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它是可以看见且能够实现的。目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实现愿景。一般来说,高效能团队会制订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先从小目标开始,然后是大目标。与此同时也需要制订不同维度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多少产量,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包含了配合成熟度、专业性高低之类的另类目标。

第三层是任务和角色,当目标明确之后,就需要有人来执行。团队管理者需要将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需要对相关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但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分配不合理、责任不清晰、工作重叠反复的情况,因此需要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和角色,确保每一个任务都有人完成,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层就是工作流程,虽然团队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也安排好了目标执行的相关任务和角色,但是一个优秀团队必须拥有统一的工作流程,确保分配好的任务能够在标准化的体系中执行下去。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管理者而言,想要打造一个高效能团队,就应该懂得把握好高效能模型的四个层次,或者说按照这四个层次来进行建设。

一开始成立团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让所有成员意识到加入这个团队的价值和前景,因此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愿景很有必要。比如某机械制造公司刚刚成立时,创业者和领导告诉员工:“有一天,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开上法拉利,都会拥有一栋漂亮的房子,穿着最好的衣服,还可以时不时地进行一次环球旅行。”这样的愿景大部分都是以物质利益的满足为前提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愿景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他们对于加入团队可能抱有更大的期望。

实现了第一层次之后,团队领导者开始制订团队的发展目标和奋斗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是指具体要达到的目的。这些目的不同于愿景,它们必须是可以预见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如果一个实力弱小的团队将“每一个人都会开上法拉利,都会拥有一栋漂亮的房子,穿着最好的衣服,还可以时不时地进行一次环球旅行”作为团队发展目标,显然不够成熟,目标的设定应该更加贴合实际,而且能够体现团队的发展需求和潜力。比如这家公司可以设定这样的目标:“争取在十年内成为行业的前十位”,或者“在十年时间内年产值突破十亿元”,在实现这些大目标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一年内实现产值增倍,三年的时间产值翻五倍。”

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目标设定之后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对大目标以及小目标进行切割和划分,即安排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去执行不同的任务,或者说安排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个时候,公司应该划分不同的组织和部门,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各部门各司其职。不仅如此,每一个部门内部同样需要进行任务划分。以制造机器为例,研发部内的人必须进行分工,有人负责研发引擎,有人负责研发齿轮,有人负责研发机器的外壳和线路。各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都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这样才有机会实现产能和效率的最大化,使团队的效益得到保障。

这种任务分配和角色定位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内部分配,分配之后也未必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比如大家可能会出现节奏不一致或者相互脱节的状况,有的人先做了某件事,而有的人后来才跟上,或者做事的顺序被颠倒了,这些都会导致团队工作陷入混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明确的、有序的分配,必须确保所有的人可以相互配合,而打造流程化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它可以规定什么人负责研发和制造齿轮,什么时候制造齿轮,齿轮的质量和数量要做到什么程度,规定所有研发者在做事的时候必须与其他人进行配合,看看自己制造的齿轮产量、质量是否能够与外壳制造搭配上,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共同协作、有序推进的工作体系。

以上这四个层次是建设高效能团队的基本过程,也是推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模式,团队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重点把握好这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