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专注于本职工作和团队事务(1 / 1)

执行力的高低除了关乎工作能力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而工作态度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也被当作工作态度的内容。

许多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爱商”,这个概念与传统的“情商”和“智商”不同,如果说情商注重的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智商注重的是大脑智力的发达程度,那么“爱商”指的是一种责任担当,通常是指做一些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不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个“爱商”非常高的人往往乐于助人,懂得帮助他人解决疑难杂症,注重团队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商”就是责任感的一部分。

通常人们会说“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责任心”,这里所指的责任心有时候只是一种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养,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能力上的自信——对个人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条理程度——做事情有条理、有分寸;

使命感——对任务认真负责;

成就意识——拥有并喜欢追求自己的目标;

自律程度——约束自我,控制自我;

理性思维——做事情谨慎而理性。

责任意识是指专注于个人分内之事的态度,而责任感比责任意识更高一级,责任感强的人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分内之事,也会对不属于自己负责的团队工作表现出一定的关注。责任感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投入度以及对团队的负责度,它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水平。

如果你是某家公司质检部的工人,某个周末返回公司拿衣服时,无意中发现生产产品的机器出现了问题,其中的一些零件出现了严重的磨损,需要立即进行维修和更换。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呢?也许你会产生三种想法:

——“我的工作是检验产品质量,而不是维修这些机器,因此这项工作和我无关,我也用不着特意向上级汇报情况。”

——“机器坏了,也许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这样我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毕竟次品的增加会增加工作量以及工作的难度。但今天是周末,我没有必要为这件事浪费时间,所以还是等明天上班再说吧。”

——“机器坏了会直接增加我的工作负担,所以我应该及时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打个电话给上级进行汇报,然后等待维修人员过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三种想法中,第一种想法代表了置身事外的态度,表明了你对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毫不在意;第二种想法体现出了对团队内部工作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并没有太强烈,工作被生活事务所干扰;第三种想法体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表明你可能将团队放在心里,并视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责任感并非天生的,不同的执行者执行的意愿和态度往往都不相同,他们对于工作的认知状态也不相同,因此管理者必须进行统一培养和管理,努力提升执行者的责任感。培养责任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想办法完成这些任务,有时候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有时候可以让他们与队员进行合作,通过不同的锻炼方式,可以增强执行者对工作的责任。

在团队中,责任感往往分为几个层次,最低层次的责任感仅仅限于“做事”,执行者对于做事的结果并不看重,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按照指令去做了,就算尽到了最基本的责任。层次稍高一些的责任感则在于“完成任务”,对他们来说,上司的指令高于一切,完成指令是自己的基本职责;层次更高的责任感则体现在对工作的专注度和投入度上,这样的执行者愿意将工作做到最佳状态,愿意确保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引导执行者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事,而不是选择敷衍了事。责任感强的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每一个任务,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愿意从“做”变成“做完”,再到“做好”。

此外,管理者还要积极引导执行者认真按照流程做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流程结构,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管理者应当鼓励执行者了解工作的全貌,了解自己在整个流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许多管理者常常只是简单直接地将任务交给执行者,并告诉他们“只需要做好这件事就行了”,这当然是内部分工的一部分,但分工与责任感并不能混为一谈,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样,机器出现质量问题后,虽然第一责任人不在现场,但是作为其他员工有责任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有责任想办法提供应有的帮助,这样做对整个流程的推动都有帮助。

总而言之,管理者应当明确一点:责任感的培养重点在于强化执行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的精神,并确保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工作与团队的发展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