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立即行动,不可延迟(1 / 1)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力场分析”。在这个概念中,包括两种常见的力量,即阻力与动力。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两种力量,而且比例不同。比如,有的人自信乐观,常常做出非常合理的决策,而且具备积极行动的决心,因此一生几乎都在踩着油门前进,动力十足。有一类人恰恰相反,他们一生中更喜欢不断刹车,表现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经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因此行动常常会被一些古怪的观念束缚,并出现拖延。这一类人善于给自己制造压力和阻力,办事效率很低。

那些充满阻力的人总是会给自己的行动提出质疑,并且具有比较严重的拖延症,经常会干扰自己的决定:“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风险”“恐怕我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这件事以后再做也不迟,没有必要那么着急”。一旦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就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习惯于拖延。

拖延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不良习惯,尤其是在团队中,拖延会严重影响整个团队的运作。事实上,许多公司都存在拖延的情况,即便是一些大企业也经常会出现行动不及时的情况,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执行者缺乏时间观念,经常会将上司的指令丢在一边。

为了将团队打造成更具执行力的队伍,管理者首先需要将员工培养成更具效率的执行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拖延症,这样才能引导他们顺利实施自己制订的计划,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而为了培养执行意识,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立即行动的习惯,就需要从根源做起。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通常来源于两种心理。首先是逃避心理,当人们处于一个充满压力且让人恐惧的环境中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比如,执行者讨厌接受他人的指令,不喜欢上司的管理方式,或者害怕自己完不成任务,就可能会逃避责任,选择拖延。

其次是时间观念淡薄,喜欢拖延的人通常更容易产生“期望式思维”,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并且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多少时间来做事。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都会产生一种“我可以在最后时刻轻松完成任务”的错觉,可是在拖延一段时间之后,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顺利完成任务。

如果想要改变执行滞后、拖延、不及时的情况,就要从根源上做起,针对执行者出现的逃避心理,管理者需要帮助执行者建立起自信心,鼓励执行者接受挑战,同时为他们的执行提供更好的条件。不仅如此,管理者需要强化管理制度,一旦有逃避行为出现,就要立即给予惩罚,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拖延症的发生。许多管理者都会给下属做出规定:下达指令后,员工应当认真对待,立即执行,不要寻找任何借口和理由进行拖延。

如果员工的时间观念淡薄,经常产生错误的判断,那么就要帮助执行者重塑时间观念,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求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时间,不要随意浪费,同时也要锻炼他们对于时间的把握能力,确保工作能够按时完成。

一般情况下,管理者想要培养员工的执行力,那么就需要专门对员工的执行意识进行培训,执行意识上的培训一般包含三个关键词:服从、纪律、习惯。“服从”是指管理者规定的事项,或者下达的指令,执行者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纪律”指的是员工的纪律性,管理者必须明白一点,任何一项计划或者一个指令想要实施,就需要培养一批守纪律的执行者,只有员工的纪律性提高了,他们才能够在约定的框架内更好地执行任务;“习惯”是培训工作的一个终极目标,管理者需要不断培训员工,从而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包括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习惯,立即执行的习惯。

“服从”“纪律”以及“习惯”是需要制度来保障的,只有推行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动,才能够更好地改善执行情况。或者说,制度本身就是培训的一个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