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在谈到善良的问题时,人们谈到了过度善良的问题,而在生活中,常见的过度善良分为以下几种:
——永远将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生活中总有一些老好人,他们明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却还是愿意放下自己的工作先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他们明明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却总是先着急解决别人的问题。这些人非常仗义,但缺乏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他们很少认真地替自己着想,很少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利益的前面。这种过分善良的举动一方面容易被人利用,另一方面容易耽误自己的追求。
——责任感“过强”,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人拥有奇怪而坚定的思维,总是认为“我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有理由去帮助别人”,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要求,都会答应。他们不喜欢让自己置身事外,也不习惯于弱化自己的角色。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责任心“过强”,只要有人提出了请求,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去做,都会将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对待。
——同情心与同理心泛滥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情感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人都会同情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同情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并尽可能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环境。不过过度善良的人往往拥有泛滥的同情心,当某些人处于弱势地位时,无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对方的举动是否合法合理,他们都会本能地伸出援手。
——对于别人得寸进尺的行为保持妥协和让步
许多人做事缺乏尺度,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底线,面对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时,往往表现得很懦弱,往往不懂得如何做出拒绝,哪怕自己不想帮忙,也会想办法迎合他人的想法。这种人脸皮比较薄,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因此常常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凡是和自己关系好的人都值得帮忙”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常常会依据亲属关系来做出判断,并借此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人们更愿意将善意留给自己最喜欢的人,留给那些和自己交往最深的人。正因为关系密切,人们常常会毫无防备地帮助他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殊不知,他人的需求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自己怎样付出可能都难以填满。
——“别人找我帮忙就是相信我”
过度善良的人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将所有人都当成好人,对别人的请求毫无防备。在他们看来,任何人找上门来帮忙都意味着一种信任,而出于对这种信任的尊重,他们会不加考虑地认为托付者就是好人,认为对方的确值得帮忙。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都会针对他人的善良做坏事,甚至恩将仇报。
——被对方骗了,还要继续帮忙
过度善良的人容易上当受骗,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在上当受骗之后仍旧不知道如何拒绝他人,不懂得做出反抗,结果下一次,他们还是会保持“老实人”的作风,再次上当受骗,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懦弱表现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任何错误都值得原谅”
人人都会犯错误,而这些错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他人,其中一些错误造成的影响很小,而且常常是无心之失,而其中一些错误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很大,并且犯错者从主观上就对受害者不够尊重,这种错误是根本不值得原谅的。而过度善良的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看来任何一种形式上的错误都值得原谅。
——“我不去付出,怕最后影响不好”
许多过度善良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去帮忙和付出,那么可能会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帮别人。”可以说,过于在意所谓形象是人们过度善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在别人面前留下一个好的形象,为了在别人那里拥有更好的名声,人们会表现得过于热情,并且很容易就被他人道德绑架。
以上9种情况是过度善良的常见表现,过度善良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弱势,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这也是他们经常吃亏的原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依靠自己没有原则的全力付出,就能够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的错误想法,给自己的每一次善举设定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底线,确保自己不出现同情心泛滥的情况。
其次,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能仅仅依靠无休止的付出,不能依靠无底线的妥协,丧失原则的善良举动往往会让自己不断陷入被动,不断产生挫折感。因此,必须在接受一项请求前分析它的合理性,必须在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对自己的举动进行评估,确保相关的付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及弄清楚自己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同时要应承那些“在法律和道德规定范围内,自己有必要去做而且也有能力做好”的请求,除此之外,对于一切承诺都需要谨慎对待,避免被人道德绑架。毕竟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而且都有将拒绝放在第一位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应该让别人清楚——“无论对我提出什么要求,都有被拒绝的可能,因此必须考虑我的感受,给予我足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