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比尔·盖茨,但事实上,盖茨还有一个最佳的合作伙伴,他就是保罗·艾伦。艾伦和盖茨很早就认识了,感情深厚且默契十足,在创业期间,两人互相补充。保罗·艾伦曾经说过:“我是个‘谋士’,那个在稿纸上描绘轮廓的人。而比尔则会倾听我的设想,然后提出质疑,最后得出一个最佳主意,接着付诸实施。我们的合作有种自然的张力,但大多数时候这种默契很有成效,运行良好。”
尽管配合默契,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艾伦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而盖茨带着一点天才的狂傲,而且掌控欲似乎更强一些。实际上在创立微软初期,盖茨就和艾伦产生了矛盾,当时艾伦认为两个人应该各占50%的股份,这样的分配比较合理。不过盖茨却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一直负责最重要的编程工作,因此应该占据60%的股份。艾伦并不希望因为股份的事情而破坏双方的关系,所以做出了让步,只占有40%的股份。
5年之后,微软公司发展迅速,此时的盖茨想要聘用哈佛大学的同学斯蒂夫·鲍尔默,鲍尔默曾在宝洁的市场营销部工作,是营销方面的专家,艾伦虽然知道盖茨有意拉自己人入伙,但是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且当盖茨准备分给鲍尔默5%的股份(两人都给出2.5%的股份)时,艾伦也大度接受。可是当他度假回来之后,才知道盖茨骗了自己,因为盖茨私底下给鲍尔默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盖茨许诺将公司里8.75%的股份赠予鲍尔默。
这样的欺骗是艾伦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他见到信件的内容后勃然大怒,直接告诉盖茨,自己将不会同意公司聘请鲍尔默,盖茨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平息艾伦的怒火,盖茨一个人承担了多出来的3.75%的股份。艾伦有些生气,但他还是认为自己和盖茨应该保持良好关系,不必为了小事而彼此伤害,可是艾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盖茨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
1982年,艾伦因为罹患第四阶段的淋巴瘤而决定休养数月,整个公司由盖茨一人管理。当他痊愈之后,准备偷偷回到公司给老朋友一个惊喜,可是却在盖茨的办公室门口听到了他一生最伤心的话:盖茨和鲍尔默这对大学同学正在密谋削弱艾伦的实力——他们准备通过发行期权的方式来稀释艾伦的股份。
艾伦听到这样的话之后,开始为自己一直以来的妥协而感到后悔,也许当初自己占了50%的股份,也许当初自己不同意聘请鲍尔默,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些事情,心灰意冷的艾伦干脆愤而辞职。
外界对这对搭档的散伙提出了各种评价,但是多数人的意见都很统一,那就是艾伦的妥协太不值当。而这也引出了一个话题:人们是否还要保持好脾气,而当一个好人为什么又会这么难?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保持好脾气,保持强大的自我克制能力完全符合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过于看重好脾气会让人失去竞争力和个性,会错失许多唾手可得的好机会。从某个方面来说,“好人难做”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实际上它和当今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息息相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竞争时代,环境会促使每一个人都力争向前、向上,都想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甘居人后,人们都在努力冲刺,与此同时还要想办法防止别人超越自己。而“好脾气”的人缺乏一种韧性和威慑力,常常会成为他人踩踏和攻击的对象。许多“好人”会认为只要自己后退一步,别人就会给自己留出一条大道,但现实并非如此,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后退一步,后退两步,就可能意味着将来要步步后退,如果不奋起反击,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盖茨和鲍尔默从本质上来说是和艾伦存在竞争关系的,只不过好心肠的艾伦并没有重视这一点,这是艾伦最后离开微软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公平分配的,总有一些人会占据更多的资源,而其他人会占据更少的资源,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就意味着总有人会吃亏,那么什么人会在分配中占据劣势呢?第一类人是能力不足的人,他们由于缺乏竞争的硬实力,不具备公平分配或者占据更多资源的能力;第二类人就是老实人,这一类人,有的可能实力一般,但是很多人特别有能力,可是一直以来的退让精神和好脾气,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遭受不公。一些老实人会主动吃亏,可是在很多时候,老实人都是被动吃亏的,在整个分配机制下,别人给他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少的。因此,一旦他们给自己贴上“老实人”“好心人”的标签,其他人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份老实而让他们吃亏。
每一个人都有进取的需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机会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拿出竞争力和魄力,就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被他人侵犯正当利益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态度,那么注定会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境。
所以当有人将好脾气当成为人处事的法宝时,却没有想过如果自己过度沉溺于当一个好人,可能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陷入被动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