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1 / 1)

要想获得成就,就必须突破前人,敢于创新!

哈佛对教授采用的是“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助理教授若好几年都混不到副教的位置,就得考虑回家去投简历了。留下来的人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得先熬过转正,再一路过关斩将,通过重重严格的审核,才算真正保住了自己的饭碗——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

一位教授的能力如何,自然要看他的学生们学得怎么样了,所以为了“取悦”学子们,哈佛的教授们可谓是各显神通,每天不是翻着花样地讲说,就是变戏法似的授课,以致他们个个都成了创新的高手!作为一名哈佛的教授,不但得是学者、激励者,还必须是个魔术师和好演员,因为要想把课上得更精彩,仅靠自己的学识和资源是不够的,还要以不同的身份来完成各种创新!

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里,丽莎·蓝道尔教授正在做一项物理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核裂变。谁曾想,她竟发现一个微粒离奇地消失了,这引发了丽莎教授浓厚的兴趣,为了研究这颗微粒的去向,她做出了各种猜想,她觉得该微粒应该不会跑远,虽然核裂变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但一颗小小的微粒却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这颗微粒很可能就隐藏在附近的某个地方。

于是丽莎教授沿着这个想法继续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典籍和资料,她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但由于这个想法太过创新,她始终都对外界守口如瓶,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终于,她等来了这次机会——日本东京大学给她发来了演讲邀请,她决定趁机公布自己的新物理概念,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站在东京大学的演讲台上,丽莎教授说道:“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人类所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此言论一出,立刻在物理界引发了一次地震。为什么?因为根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广义相对论,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轴,构成的是“四维空间”,她现在竟然整出了个“第五维空间”,这不明摆着是在挑战权威、打破常规,并跟爱因斯坦的粉丝“拉仇恨”吗?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地球,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一把“五维空间”,丽莎教授写了本名叫《弯曲的旅行:揭开隐藏着的宇宙维度之谜》的书。这本呕心沥血的著作一经面世,就被有名的《纽约时报》选入了“100本最佳畅销书”里,同时丽莎教授还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

当然,最重要的是,丽莎教授获得了“最权威额外维度物理学家”的称号!

通过丽莎教授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哈佛的成功之道:要想获得成就,就必须突破前人,敢于创新!在善于创新的人看来,人云亦云是件可耻的事情,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脑袋里“没货”。所以他们宁愿顶着世俗的压力,冒着被耻笑的危险,也绝不盲目地跟从,哪怕是权威!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还得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否则所谓的“不盲从”就是个笑话!只不过创造力可不是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是某件具体的事,而且还必须达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不然它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兑现不了!

那怎样才能提升创新的能力呢?

跟习惯性的思考模式“断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如一遇到难题就去问别人;碰到陌生的知识点就找“度娘”等。这些做法的确省时又省力,但它们却在无形中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创造力!要想改变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便是切断这些依赖的源头,跟惯性思考模式“断交”,凡事自己多动动脑子!

“替换”压根就不是创新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创造力,往往是因为误将“替换”当成了创新。要知道,就算你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时间一长,它也会成为新的习惯性思维,这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其结果必然会是“治标不治本”。我们一定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切不可一种思维模式用到底,得学会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做个脑袋自由的“旁观者”

俗语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让自己富有创造性,就必须换个身份去看待问题,把脑袋从“当局者”移到“旁观者”的位置上。很多事只要换个角度去看,便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圈子”越固定,脑子越容易“生锈”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喜欢把自己给“圈起来”,这的确能让人更好地融入圈子,可对于创造力而言,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为什么?因为你的“圈子”越固定,脑子就越容易“生锈”!试问,一个每天都接触新事物的人,和一个几年才看见一件新玩意的人,谁的创造力更强呢?答案明显是后者!所以,千万别把自己定在一个“圈子”里!

学习日志

很多人觉得创造力要往大了整,但哈佛人却认为,细节更能突显创新能力。在某些错误观念里,创造只有始于宏伟的目标,才能得到备受瞩目的结果,不被关注的细节,反而成了制约创造力的“魔鬼”。细节才是创造之源,所谓“泰山不拒

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深”,很多时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是创造的灵感,它能让事物有一次超常规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