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他人,反省自身(1 / 1)

气度决定格局 王辉 953 字 2个月前

阿江与好友阿哲、阿鲁一起外出旅行。三个人经过一处陡峭的山路时,阿鲁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万丈山崖。就在这危急时刻,阿哲一把抓住阿鲁的衣襟,用力将阿鲁拉了上来。为了记住阿哲对自己的救命之恩,阿鲁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哲救了阿鲁一命。”

三个人继续向前走。在海边,因为一件小事,阿哲和阿鲁吵了起来。阿哲一时冲动,打了阿鲁一记耳光。阿鲁虽然很生气,却没有还手。他跑到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哲打了阿鲁一个耳光。”

旅游结束后的一天,阿江问阿鲁:“你把阿哲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这是为什么呢?”阿鲁回答说: “阿哲救了我的命,我要永远感谢并记住他对我的恩德,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子的流动逐渐忘得一干二净。”

阿鲁能够正确对待恩德和怨恨,这一点是值得称道,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却与阿鲁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缺乏足够的感激之心,认为是“应该”的;有的人得到别人的帮助不知道回报,或者只是一时感激,时过境迁便很快遗忘;还有些人甚至不辨是非,以怨报德……相反,在遇到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不小心损害时,很多人却会牢记在心,甚至长期耿耿于怀。整天挂在嘴上,逢人便说者有之,以牙还牙、冤冤相报者有之,寻找机会进行报复者有之……

感恩,是一种美德。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这句话所表达的不是一种现状,而是一种追求,虽然说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宽阔的胸襟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社会的行为。

民间有句教人加强道德修养、宽厚待人的处世良言是这样说的:“你帮别人快忘记,别人帮你要牢记。”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面比过去大大拓宽,接触的人更多,人际关系更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矛盾、思想乃至利益的碰撞也更多,因而,更需要我们保持仁厚之心。

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同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常有机会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就主动告诉她:“你的恩师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陈老却回答不记得此事。资华筠认为老人年事已高,记不清楚了,嗔怪着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陈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又何必记得那么清楚。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是没什么功劳的。”

像陈老这种时时不忘责己之过而忘记施人之恩的行为,更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是吃一堑长一智,能够避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想要少犯错误,不断取得进步,就必须做到这一点。而对于自己所施予他人的恩惠,一般情况下,施恩者在有意无意之间都希望受益者给予回报,倘若受益者没有什么表示,施恩者往往会气恼不快。相比之下,像陈翰笙先生那样把自己施人之恩视为“自然的、应该的”,淡而忘之,不求回报的精神自然要超然很多。这种真诚、宽厚的胸怀,是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人生在世,施恩不图报,受恩当回报,要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别人的恩惠,少谈论别人的缺点,对矛盾不要老是耿耿于怀。如果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许多,人际关系将更为融洽,生活也会更加温馨。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 “忍耐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结果却是甜蜜的。”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典,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两种情怀与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的。

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要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会关注自身的不足,而不会去苛求他人;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会记住别人的点滴恩惠,而不会在给予别人帮助后奢求回报;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会忘掉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而不会持有仇必报之心对他人心怀芥蒂,甚至时刻寻找机会报复他人。事实上,只有善于自我反省,我们才会开心快乐,免除许多烦恼,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很容易会让自己陷入仇恨与痛苦的泥潭。

所以,不妨学会自我反省吧,试着让自己的人生在自我反省中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实。让心中充满爱,充满感恩吧,一颗感恩的心,也一定是一颗充满快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