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向你“负荆请罪”的人(1 / 1)

气度决定格局 王辉 1009 字 2个月前

作为一种备受古今中外圣贤和平民推崇和践行的品质,“宽容”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作用。

我国就有着不少流传千古的有关宽容的佳话,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于宽容的典故。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使计请赵惠文王上渑池跟他相会。赵惠文王知道秦昭襄王叫他过去必然不怀好意,又担心会被秦国扣留,所以不敢去。但属下的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赴约前往的话,就会被秦国看不起,更担心秦国会以此为由挑起事端,无奈,赵惠文王只得前去赴约。他让蔺相如跟着他一同前往,并让大将军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

临行前,廉颇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您远赴秦国,谁也不敢断定到底是凶是吉。老臣算了一下,路上来来回回的时间,加上赴会时的两三天,最多也超不过三十天,假如大王您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的话,可不可以立太子为国君,好叫秦国死了心,也就不会要挟大王了?”赵惠文王答应了。

约会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没想到,秦昭襄王才喝了几盅酒就对赵惠文王提出用瑟给他弹曲儿听的要求。迫于秦昭襄王的威严,赵惠文王只得乖乖地给他弹了个曲儿。得意扬扬的秦昭襄王叫秦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史官就一边写一边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给秦王弹瑟。”

这时,一直立在一旁不语的蔺相如突然带着瓦缶迅速地跑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邀请秦王为他击缶。”秦昭襄王听了后非常生气,拒绝了蔺相如的要求。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不答应,就接着说:“假如大王您不肯敲的话,那么,在五步之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听了蔺相如这句话有点害怕了,便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趁机回头叫赵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赵惠文王回到自己国家的时候,刚好用了三十天。从此以后,他对蔺相如更加信任,蔺相如此后一路平步青云,被赵惠文王提拔为相国,位在廉颇之上,这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廉颇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们说:“我拼命替赵国打仗,立下了无数功劳,蔺相如不过是一个宦官手下的人,仅仅靠着一张嘴,竟然爬到我的头上来了!”于是,廉颇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说后就假装生病,不去上朝。

廉颇还设法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不过蔺相如并没有因此与廉颇针锋相对,而是尽量回避、容忍,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

有一天,一群随从跟着蔺相如出门,老远就看见廉颇的车马从对面过来,蔺相如赶紧叫赶车的退到一边躲避一下,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的做法让他属下的门客们都非常气愤,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这些人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是敬仰您。如今您和廉颇同朝共事,却由于害怕他而躲躲藏藏的。如果您这样的话,我们只好告辞了!”

蔺相如反问道:“廉将军跟秦王哪一个势力大?”

门客们回答说:“那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当面责备秦王,难道我还会害怕不如秦王的廉将军吗?”大家觉得蔺相如的话很有道理,不禁连连点头。蔺相如又接着说:“秦国为什么不来侵犯我们赵国呢?还不是因为文官有我、武将有廉颇吗?而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你们好好想一想,到底是国家的安危要紧呢,还是私人的恩怨要紧呢?”

过了不久,赵国的名士虞卿把蔺相如对门客所说的这一番话对廉颇说了一遍。廉颇面对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的胸怀不禁深感惭愧、无地自容。他脱下官袍,**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府上去请罪。廉颇跪在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我处处为难相国,而相国您居然还这么容忍我、谦让我,实在是让我惭愧,没有脸来见您,请您处罚我吧!”

蔺相如也连忙跪下,说:“廉将军请起!您是我们赵国的大功臣。您能体谅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怎么还能让您来给我认错呢?”

从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成了好朋友,给世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而“负荆请罪”的成语也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对于廉颇过分的言行举止,蔺相如没有小肚鸡肠跟他计较,而是以宽阔的胸襟去宽容他、忍让他,才使老将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安定和团结。

拥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好朋友,会给我们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而品行里一定要有宽容。一个懂得宽容的朋友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弊病,从而不至于让我们继续堕落、迷失方向或放纵自己。如果你想要结交一些知心的好朋友,也必须学会宽容他人。当别人犯了错误,做了一些让你感到不快的事情而向你道歉时,不要急着拒绝别人的歉意,因为有时候最让人们内心受不了的,就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却没能够得到他人的原谅。学着原谅他人,宽恕他人,既能让别人忏悔的心得到解脱,也能让自己一身轻松,所以说,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