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畅是个很好学的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理想。眼看小升初之战已经开始了,除了老师在学校加紧督促之外,小畅妈妈也积极配合辅导工作。谁知,一段时间后小畅的成绩不升反降,而且性格也变得有些内向。这让老师有些焦急,连忙联系小畅妈妈,询问这段时间是否在积极辅导小畅的学习。
“老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小畅妈妈似乎有一肚子委屈,“为了让小畅能够好好学习,洗衣服、叠被子等这些家务活,我从来都不让她做,就是为了让她将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现在,我晚上要安排小畅至少学习三小时,天天如此,我和她爸爸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看电视了”。
对此,小畅也显得忧心忡忡:“妈妈,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却依然学不好。我同桌明明每天比我学习的时间少,可是她的成绩比我还好。您说,我是不是一个笨孩子?”
小畅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想必很多人都很不解吧。对此,我们想用一句话解释:学习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在实际教育中,不少父母存在这样一个通病,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固定在书桌上认真学习,而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越好。孩子们学习时间越长,他们就会越欣慰。然而,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就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种效应的显现在学习中随处可见。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平日学习成绩本来就好,乐于学习的孩子,因为知识掌握熟练所以看书做题很轻松,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再次分配,越有时间学,学得就越好。相反,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它就像是一根弹簧,有一个弹性限度。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
在这里,提及教育界一个著名的研究:
研究人员将一群孩子放在教室内进行长达五个小时的学习,老师每隔一小时对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进行检查。结果是:效率最高、学习态度最认真的通常是第一个小时。到了第二个小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会稍微分散,所学习到的东西也逐步减少。第三个小时,许多知识只是形式般地从孩子们的大脑过一遍,真正记住的微乎其微。第四个小时和第五个小时,孩子们不仅什么都学不进去,学习态度也越发涣散。第二天,孩子们甚至想不起之前到底学了什么。
所以,抓紧孩子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时间上要讲究适度原则。千万不能不管孩子时间是否充足,精力是否充沛,主观上是否愿意,让孩子大搞“持久战”。
那么,具体如何避开学习时间上的“马太效应”呢?
别长时间连续学习,要劳逸结合
学习是个艰苦劳动的过程,要想保持清醒敏捷的头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就像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做事一样,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能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一般不要连续学习超过两个小时,应该像学校的课时安排一样,学习一段时间应安排一点休息间隙,协调好学习和娱乐活动时间,进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状态之中,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以及其弟子为何能取得显赫成就?除了他们不怕吃苦、勤奋好学之外,也在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时常在大自然中嬉戏,在河中游泳,在田野上唱歌跳舞,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劳逸结合得好。
不同科目交替学习,效率更高
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兴奋点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产生。比如学习语文时,它的兴奋点出现在大脑皮层的左边。学习英语时,它的兴奋点会产生在大脑皮层的右边。倘若长时间地学习同一项内容,就会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造成负担,出现厌倦和抵触等低效率的学习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教会孩子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交替学习。所谓“交替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的轮番交替学习,即在一定时间内,轮换学习(包括作题)各门学科,学完语文看科学,做完数学看英语等。不时变化学习内容,有助于“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如此可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使注意力保持高强度、持久性的集中,增进大脑的工作效率,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学习十分刻苦,整日一本书翻不到头不罢休,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浪费,“三点半,连轴转,半顿饭”,日复一日,弄得筋疲力尽,结果效果甚微;而有些学生则不然,桌子上放着两三门学科的书,每隔一段时间就换换学习内容,看似没用多少功,却效果惊人,成绩突出。
只靠延长学习时间,就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是难以奏效的。
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
孩子学习较长时间了,是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是提醒他休息比较好?
……
对于这些疑问,相信大家心中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