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丁琦这个11岁的小男孩也不例外,而且他好胜心很强,处处都想争先。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喜欢和丁琦玩象棋、比赛拍球等。为了让丁琦高兴,爸爸妈妈经常会故意“放水”,只要一比赛就故意让他赢。但是爸爸妈妈可以让着丁琦,可同学们不会事事让着他。
一天放学后,丁琦和几个同学一起玩五子棋,丁琦满怀“斗志”,最后却输了。丁琦非常气愤。他大闹着要重新来下,说刚才的比赛不算数,同学们都不同意。谁知,丁琦把棋和棋盘都掀到了桌子下面,委屈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喊:“谁让你们赢的,我才能赢。我刚才是不小心输的,为什么你们不和我再下。”
最后,丁琦哭着跑回了家,和爸爸说:“我跟同学们玩五子棋,我输给他们了。哼!我以后再也不跟他们一起玩了。”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需要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有些孩子好胜心很强,在各种大小比赛中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只能赢不能输,说明其敢于竞争,有上进心,不甘落后,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表现出的是抗挫能力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站稳脚步,笑到最后。
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可能总是赢家,谁也不可能老是输家。只有输得起,才能赢得起。道理我们已经明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将“输得起”的心态注入孩子体内,对孩子进行积极地转变。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正视输赢
很多父母往往有这样一种误区:喜欢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才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门面”。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夸孩子聪明能干;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眼里没有成长,只有竞技和输赢,最后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争强好胜,一定要赢;要么输了就爬不起来,甘愿就此沉沦。
身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想让孩子“输得起”,父母必须先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当孩子在学习或游戏中受挫时,我们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分析失败的原因。即使孩子很优秀,也不要一味地称赞他,而是应当让他戒骄戒躁,以免走上自负的道路。
让孩子认识输与赢的辩证关系
即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也仍然不太懂得输与赢的辩证关系。父母应该向孩子渗透这方面的道理,比如通过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相依”等故事,让孩子明白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输不见得是坏事。只要笑对每一次的输,认真分析原因所在,就有可能反败为胜。
董栋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但没能进入决赛,他一回到家就哭了:“我输了,我没用。”
“不”,爸爸开导道,“这并不能代表什么,要我说,这正激励你的成功呢。”
董栋不解地说:“为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爸爸回答道。
“这句话我听说过,但这有科学依据吗?”董栋继续问道。
“一个失败了的人,如果能够吸取经验,继续努力的话,你说是不是成功的胜算更大?!相反,如果你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失败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道。
每当董栋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爸爸就会明白地告诉他:“这一次的成绩只是暂时的,代表的只是你前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好好学习,比之前更加努力,下次考试你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
不得不说,董栋爸爸“输得起”理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陪同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孩子在和同学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时候,父母不要大惊小怪,一味地训斥或者安慰。因为集体活动就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会完美。而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审视,孩子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意识到“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一来,他自然能够“输得起”,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总之,竞争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的,怎样正确对待输赢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竞争行为,因此竞争最终将是意志力的较量。所谓输得起,不是让孩子真正地输,而是要培养孩子能正确认识输的内涵,让孩子能够扛得起输的压力,体验和克服困难,意志磨炼得更坚强,进而无惧竞争。
这是一件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父母有耐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