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平时懒懒散散,不爱写作业,不爱看书,学习中等。老师总是说他脑子灵活,可就是没有上进心,每天想的不是玩电脑,就是打篮球。对此,周鹏妈妈总是忧心地说:“你一让他去学习,他就心烦。一玩游戏,他就高兴。唉……什么时候他能像喜欢游戏一样喜欢学习就好了。”
有朋友建议周鹏妈妈采用一些特殊措施,周鹏妈妈按照朋友的建议,给周鹏定了一个合适的学习奖励标准。周鹏的同学们都经常出去旅游,就周鹏去的地方少,妈妈答应他,如果能连续一个星期主动做作业,周末就带他出去玩一次。周鹏真的做到了,妈妈信守承诺,带周鹏出去一日游。
后来,妈妈又给周鹏定了一个目标:坚持连续一个月按时保质完成作业,就买一双早就看好的旱冰鞋。周鹏一直想让妈妈给他买一双旱冰鞋,可是他求了妈妈几次,妈妈总是不肯松口,这次妈妈居然主动提出这一条件,周鹏兴奋不已,之后他开始主动写作业,虽然中间也有过松懈,但一想到旱冰鞋他就动力十足。
渐渐地,周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期中考试成绩一下子从二十多名提到第十名。
这,就是“报酬效应”的妙用。所谓“报酬效应”,是指的当孩子有良好行为或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之后,父母给予相应的奖励。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现在很多人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打骂式惩罚教育,开始学着使用奖励来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但不少人仍然心存质疑,学习是学生应该做的事,父母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奖励?再说,孩子如果努力学习,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奖励,物质奖励会不会反而损害他的学习主动性?
这些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想要有所成就的强烈愿望,“报酬”是一种行为结果的有偿“反馈”,它对行为的继续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
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或者不喜欢做的事,要忍受过程中的折磨感,对大人来说都很不容易。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适时的奖励,更是很难坚持下去,毕竟毅力和耐心需要一点一点培养。“报酬效应”能诱使孩子产生积极进取的意识,集中精力去做那些兴趣不是很大,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
比如,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习更是一件令人讨厌的痛苦事,这个时候,体罚和斥责显然不会起作用,你只需在学习后面放上一些令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学习一个钟头,就带你出去玩”或者“你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一会儿游戏”等,“会有快乐的事情等着”这种期待感会改变孩子的心情,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绝对可以称作是高招。
“报酬效应”运用得好,就如同给孩子的“油箱”中加满油。不过,我们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有教育意义和目的性。
让孩子参与“报酬”计划的制订
对于孩子们来说,奖励的有效性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所以,在设立“报酬”计划时,不如多让孩子参与进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机会。你可以问问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放学立刻写作业?”“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在考试之前好好复习?如果给你奖励,你希望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要给孩子买些他们心仪的、一直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既然早晚都要买,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作为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奖品来奖励给孩子。当然,这种奖励不一定非要是物质的,可以是一种认可,也可以是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总之,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可以。
重在使孩子认识到奖励的意义
对孩子进行“报酬”时,要先肯定孩子的努力,使孩子认识到关键不是这件东西有多贵重、多稀有,也不是“你付出了什么,我等价交易地付你报酬”,而是“你最近的表现真的让我惊讶,竟然能做得这么好,这值得奖励”,或者“你能经受住玩耍的**认真学,你是个踏实耐心的人,我们都以你为荣”的行动表示。
使孩子认识到奖励的意义,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外部控制,更能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孩子内心自发的动机,这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标准需综合考虑家庭经济能力
在对孩子进行“报酬”时,需综合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切忌不切实际地对孩子进行过高价值的奖励。比如,有的父母属于低收入阶层,但是为了激励孩子,经常给孩子购买高价品牌服装等作为“报酬”。这样做偶尔一次还可以,如果总是如此,再想要激励孩子,只能用更高价值的东西,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激励效果,而且还容易骄纵了孩子,与激励的初衷背道而驰。一旦哪天父母撤去了奖励,孩子失去了物质的刺激,积极性也会即刻下降。
最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