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小学之后,董浩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中上游水平,他学习也算努力,脑子也够聪明,缺点就在于太散漫。不管是玩,还是学习,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他总是不争不抢,不紧不慢。可是升入高年级后,董浩却一反常态,做事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虽然用于学习上的时间不算多,成绩提升却非常快。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从上了五年级后,董浩的父母送给他一个卡通闹钟,用来设定每次做作业的目标时间,如在30分钟内要完成这份练习、8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这样,别人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董浩40分钟就完成了。虽然学习时间相对少,但效果并不比别人差,学习自然也就越来越有动力。
当代社会竞争比的是什么?信息?资金?技能?……似乎这些都对,然而很多成功人士,靠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有的人即便拥有以上优势,发展也不一定顺利。因为,在这些资源之外还有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资源,这就是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事情,谁就有更强的竞争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业渐重,竞争会更加激烈,只有一刻不停地学习、积累、进步,才可能取得好成绩,才可能脱颖而出。因此,父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方法,给孩子“制造”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绷紧一些,产生争分夺秒的欲望和动力,赢得时间能够给予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未来。
在这里,提供给大家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运用“截止时间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大脑有一定的惰性,在没有紧迫的任务时,容易产生松懈情绪,降低做事效率。但当要求自己在截止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时,大脑会自动摆出“背水一战”的阵势,让自己产生紧迫感,激发强有力的动力,并取得良好效果。
具体如何运用“截止时间效应”呢?
帮孩子制定一份时间进度表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划一个界限,才能做到圆满地完成许多事。所以,和孩子讨论怎么用时间,最好帮孩子制定每日学习时间进度表,记下要做的内容,定下期限。
比如,孩子在做一套数学试题,表现出不急不慢的态度时,你可以明确要求孩子在55分钟内完成,其中10分钟内做完选择题、10分钟内做完填空题、15分钟内做完应用题、20分钟内做完综合题等。
规定结束时间而不是开始时间
运用“截止时间心理效应”时,父母要注意规定结束时间,而不是开始时间。这是因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从×点钟开始学习”是一种无限期学习,这样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时间意识,也会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动力。其实,同样的句型,如果说“到×点为止必须学完”,规定学习的截止时间,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学习的安排。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心里自然会生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把时间设置在合理范围之内
作为父母,在制定截止时间段时,我们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把时间设置在合理范围之内。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如果持续时间太长的话,任何孩子都容易感到厌烦和不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计划和实践根本就是两回事,自然有人就达不到截止时间的真正效果了。
研究表明,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的年龄有关,5—10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l2岁以上为30分钟。
提前制定一个明确的惩罚标准
在设定时限之后,事先与孩子一起商定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并且提前制定一个明确的惩罚标准。如果孩子做得好,那么就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保证“截止时间效应”的有效实施,孩子才会形成紧迫的时间观念、提高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再加上不断地行动和努力,相信孩子不久就会向优等生迈进的。
如何变“逆反心”为“上进心”
茉莉是一名新入学的老师,她刚刚大学毕业,接手的是五年级二班的数学课。面对这位稚气仍存、说话温柔以及经验欠缺的女老师,好几个学生不把她放在眼里,经常明目张胆地和她作对,比如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五年级的数学课很关键,你们一定要好好学”,茉莉磨破了嘴皮,但有学生仍旧不学。
有一次上新课时,茉莉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先自学。可怎么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呢?茉莉按照前一天晚上想到的办法,先故弄玄虚地来了段“开场白”:“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难题,今天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办法做出来,估计你们就更不可能做出来了。”
这时,一个学生不服气地接腔:“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吧。”好几个学生也跟着请求。
茉莉装作无可奈何地把题写在黑板上,偷眼一瞧,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在紧张地思索、演算。茉莉故意拖着长腔问:“怎么样,难住你们了吧!”
谁知,不一会儿,不少学生便陆续举起了手:“老师,我们已经做出来了!”
茉莉分别找几名学生说出做法和解题思路,他们都说得很正确,思路也很清晰。这时,茉莉顺势鼓励他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节新课你们靠自学就能弄懂。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
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生都要经过一段特殊心理期,即“逆反心理期”,此时的孩子不听话、不好教育。你越是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他们越是想要去做;如果你坚持采取某种行动,结果却会使孩子采取相反的行动。总之,如果你说东,孩子就说西;你说西,孩子就说东。
对于孩子来说,反抗就是反抗,根本不用讲道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模式。孩子的逆反心理真要命,那么父母们只能认命吗?
其实,小学生精力充沛,探求欲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好动、好问。作为父母,如果能把这种心理与逆反心理相结合,像开篇的那位聪明的老师一样,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使其主动参与到竞争中来,将收到比正面引导更好的效果,使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事半功倍。
下面三种利用孩子逆反心理的方法,父母们不妨一试。
用“你大概不会”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在本文开始,茉莉老师所运用的就是这一方法。当我们抱着质疑的态度说出“这么难的题目,你大概不会”之类的话语时,孩子与生俱来的逆反心理就被激发了,当然会不服气表示:“我一定行!”进而激发出内心的好胜心。孩子既然已经宣布自己会做,就一定会努力学习,认真做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同时买一本简单一些的习题集和一本稍微难一些的。先给孩子做那本简单的,然后把那本难一些的拿出来,在孩子眼前晃一晃,“这本你现在还不会做”。当孩子说“我当然会做了”时,再半信半疑地递给他。这样激励孩子不断向比自身水平略高的目标挑战,就能更好激发其潜能。
正话反着说,负负能得正
正话反说的方法,是利用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特点,使双方都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正面的劝说没有作用的话,不妨用否定的禁令实现我们的目的。当我们抛出否定命题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加以否定。结果,否定之否定就成了肯定,他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