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想办法改变(1 / 1)

12岁的文光是一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男孩子,但是有些性子急,暴躁易怒,有人一不小心碰他一下,或说了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都会让他暴跳如雷,那足以发出100分贝的嗓门儿是他引以为傲的独门利器,几乎让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退避三舍,有时就连老师面对它都有些不知所措。

一次体育课上,一个同学踢足球时不小心撞了文光一下。尽管该同学当即表示了歉意,但文光还是生气地对着同学大吼大叫。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过来劝说,谁知文光直接在该同学手臂上咬了一口,痛得该同学直叫。因为这事,老师严厉地批评了文光,并给予他纪律处分,就连父母也亲自登门给同学道歉。

还有一次数学考试,身为数学课代表的文光在数学老师那里提前知道了分数——86,他显得很不满意。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开始念考试成绩,说到文光的名字时,教室里响起文光响亮的声音:“老师!您别念了!”老师一愣,还是把成绩念了出来。接着就听“轰隆”一声,文光的桌子倒在地上,课本撒了一地。只见他脸涨得通红,眉头深锁,走到台上,用手把卷子用力一抓,然后快步走回座位。

对于文光的脾气,父母也觉得无可奈何:“为什么这孩子脾气这么狂躁,一点小刺激就可以使他大发雷霆。唉……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才好?”

“孩子脾气一点就着,乱打乱踹或咬人。”

“一生气就砸东西、搞破坏,简直无法无天。”

“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没法儿管了!”

……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暴脾气摸不着头脑,往往除了批评压制外,也显得束手无策。似乎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孩子发脾气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其实,这是孩子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是谁,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需要面临学习压力和人际等多重复杂的问题,所以内心的情绪极易波动。

因此,作为父母,陪同孩子学会处理不良情绪是很重要的一课。

不要压制,鼓励孩子说出情绪

即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仍然很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只会用最原始的方式——发脾气。在情绪失控时,孩子可能会脸憋得通红、大喊大叫、打骂别人、乱摔东西等,虽然这些表现可能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但孩子其实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他遇到了阻碍。

所以,父母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感受,不要习惯性去压制,忽视孩子的情绪,而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脾气,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再想办法去转化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在孩子发脾气时,找个地方和他聊聊天,让他说出自己的情绪:“你看起来好像很生气,可以告诉妈妈你生气的原因吗?”

在了解原因之后,此时我们如果能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心情,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温和的笑脸等,再加以开导和耐心地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的不良情绪的。

不要说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一旦发脾气,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气”之上,很难独自走出来。此时,父母如果一味地说教,说得再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会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此时,不妨想办法引导孩子及时转移注意力。例如,孩子因为考试不理想而烦躁,那么可以带孩子出去走一走,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让孩子找好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等,这些都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

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越容易转移。

后果警示,小惩罚也是必需的

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就要给他们清晰的规则和不良行为的后果警示。

虽然我们不提倡“暴力执法”,但是面对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不论在家、学校、商场,一些小惩罚也是必需的。罚站面壁、罚坐板凳等。时间控制在2—5分钟,也可以延长1—2分钟,让孩子知道乱发脾气会有什么后果,让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知道这是不好的,慢慢地就会改正。

不要批评,教会孩子基本技能

孩子之所以发脾气,大部分源自认知和判断尚未成熟。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些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表现得相当强烈,情绪起伏大,他们本身其实也很苦恼。为此,父母不应该批评他们,而应花些时间教会孩子一些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控制情绪的能力、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比如,教孩子把心里的愤怒写下来、画下来,然后撕掉;遇到问题或冲突时,和孩子尝试用商量的方法解决,选择最令人满意的方案;拿不准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时,建议先在脑子里“演电影”,预演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只要孩子习得了这些能力,就会表现得更好。

教给孩子这些方法比批评更有用,可以让孩子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对自身、对他人的影响和伤害都更小,可使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稳,为学习注入无限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