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让孩子效率倍增(1 / 1)

你一定听过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题目:“1+2+3+……+100=?”当同学们还在埋头演算时,高斯说出了答案“5050”。这个故事流传太广了,后面的情节和高斯的算法你一定知道。那么,你知道为什么高斯可以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题办法吗?这是因为高斯拥有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有一道关于发散思维的测试题是这样说的:

0是8的一半。对不对?

“0”怎么可能是“8”的一半呢!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您也是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一定会想很长时间,最终的结果是“哦!0是一个圈,8是两个圈,所以0是8的一半”。您现在有了这个答案,这时,再问您一个问题:

3是8的一半。对吗?

您一定很快就想到“3是两个半圈,8是两个整圈,所以3是8的一半”。

很多时候,找到答案是我们的目的。可是答案一定是唯一的吗?也许,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另外的答案。这种“换个角度”的想法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不循常理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高斯一样发散性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那么你不妨把上面的问题问问你的孩子。如果他也想不出为什么“0是8的一半”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了,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学习起来真的可以事半功倍、效率倍增。

试试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不求唯一答案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用不同方法解题的习惯,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玉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她在班里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尤其擅长数学,遇见一道题,小玉常常可以用好几种不同的方法算出最后的答案,有的办法甚至连教她们数学的李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班上的小伙伴们可崇拜她了。按说一个小学生要把数学学到这个地步可不容易,那么小玉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小玉妈本身就是个数学老师,小玉每次在家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小玉妈总是不肯放过她,让她把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解上好几遍。最开始,小玉对于妈妈的做法有些抵触情绪,但是久而久之,小玉发现自己每次看到数学题,一眼就可以看出好几种解法了,自己也开始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了。

小玉妈不愧是当老师的,她很明白发散思维对于孩子学习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因此,当我们的孩子用一种方法解出了一道题时,我们不妨也学学小玉妈,鼓励孩子多多尝试别的方法。孩子在尝试另外的解题方法时,也正是走出既有思维习惯,挖掘别样思维的过程,这个挖掘的过程也正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孩子如果经常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他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思路也更加开阔,学习也就变得更轻松,效率更高了。

鼓励孩子和别人讨论解法

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在孩子做作业时多和孩子讨论一些关于习题的其他解法的问题。这是因为和别人讨论的过程,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思维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接收别人思维的过程。面对题目,一个人的想法总有他的局限性,在互相讨论时,大家的方法可以互补,从而找出最方便、最合理的解法。

在与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思路。一种解题的思路在自己的脑子里可能是不系统的,也可能是偶然想到的。但当孩子在向我们描述解法时,他就必须完善这种想法,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他的解法更加系统,所掌握到的知识也将更加牢固。

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来说,一个人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有限的,当大家在一起讨论时,所有人的想法汇在一起。让我们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互相碰撞,就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

寻找不同的答案

一个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吗?在很多情况下是肯定的。但也正因为这种大多数的肯定,导致当我们的孩子在找到一道题的答案后,就几乎没有想过会有第二种答案的存在。

因此,身为家长,我们可以用鼓励孩子寻找不同答案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当孩子在寻找“不同答案”的时候,也正是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的时候,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而且孩子在寻找不同答案时会从另外的角度看现有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这样会对解题思路和知识点有更完整更清楚的认识。

鼓励孩子的“为什么”

“为什么下水道口的井盖是圆的?”

这种“为什么”几乎没有人问起,因为人们很少留意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潜意识中把这些现象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从来不会去想“为什么”的问题。可正是这样的“为什么”最能激发人发散思维的潜力。有人会想到几何里的圆形,有人会想到工厂里的模具,或者有人会想到家里的洗手池也不一定。

让我们鼓励孩子的“为什么”吧!孩子每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多打开一道通向未知的大门。每一个为什么后面总会跟着一种思考方式,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正是让孩子的思维向更多更广的方面“发散”的过程。

答案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