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1 / 1)

有一天,小丽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她便向坐在一旁的妈妈“求救”:“妈妈,这道题真的太难了,我实在不会做,您教教我吧。”

妈妈接过小丽的作业本一看,觉得这道题很简单,于是她一边按照题意一步步地写算式,一边给女儿讲解。讲完后她又问小丽:“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知道了就自己写吧。”

小丽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啦!”然后把妈妈写在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抄在了作业本上。

生活中,许多妈妈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难题。实际上,这种方式会造成孩子的“思考依赖”。当孩子习惯了向父母“求救”之后,等他们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们便不再愿意进行独立的思考了,而是指望父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当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后,他们便进入了儿童中后期。此时,他们学习的科目会逐渐变难,许多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或困难时,首先会想到寻求父母的帮助。此时,如果父母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养成“思考依赖”。

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父母给予帮助是理所应当的。但这里的帮助,并不是说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结论”,而是要启发和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弄明白答案究竟是怎么来的。只有这样,当他们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才能够轻松解决。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不会的题目,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不要对孩子进行过“透”、过“细”的辅导。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题目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的,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解答出来,不如你先自己试着做一做。”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独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当孩子通过努力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为孩子搭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在上面的案例中,小丽因为不会做题而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不给小丽做详细的讲解,而是帮助孩子整理做题思路,给孩子一些解题提示,让孩子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小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小丽积累学习经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和难题时不惊慌、不依赖父母,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具体来说,为了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可以这样做:

让孩子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孩子清楚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过程是指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教孩子学会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当前情形与将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多大差距?如何减少这个差距?”一般来说,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在众多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除此之外,相关信息的提取对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所谓提取,就是使问题清晰化,去掉多余的信息,让重要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方便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和孩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障碍

孩子无法摆脱已有知识和假设的束缚也是造成他们不能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假设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天花板上挂着两条绳子,这两条绳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当你拽住了其中的一条绳子,就无法够着另外一条。房间里还有剪刀、铅笔和一些口香糖。请问你如何利用房间里现有的材料,将这两条绳子连接起来?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将剪刀拴在一条绳子上,这条绳子便具有了一定的重量,然后再将这条绳子抛向另一条,两条绳子便有机会碰到一起。之所以人们会觉得这个问题难,是因为人们对剪刀有了固定的认知,无法把它想象成一种具有重量的工具。假如我们将剪刀换成“秋千板”或其他与重量有关的词,那么这道题解起来就会简单很多。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无法摆脱对事物的已有知识和使用习惯时,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就会遇到更多的障碍。

教孩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孩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孩子们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要求孩子具有创造力。与分析性的按部就班解决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避免得到一个特定的解法。也就是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掂量,对待同一问题应从不同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