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天是他第一天上学。在妈妈的陪伴下,李钦既兴奋又好奇地踏入了学校。在前往班级的路上,他左看看右瞧瞧,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小男孩将喝完的牛奶盒子随意地丢在了地上。李钦只关注了牛奶盒子三秒,随后又看向别的地方。
这一幕恰好也落在了李钦妈妈的眼中。
妈妈见李钦没有捡牛奶盒子的念头,便提议说:“你能将那个牛奶盒子捡起来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内吗?”
李钦嘟起小嘴,不高兴地说:“妈妈,明明是那个小男孩扔的垃圾,我为什么要帮他捡呀?”
“你看,那个牛奶盒子里还有剩余的牛奶,别人不小心踩到,一定会将盒子里的牛奶溅得到处都是,影响校园卫生。校园是每一个学生的家,校园的环境卫生需要每一位同学共同维护。你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是不是也有维护校园环境的责任呢?”妈妈耐心地说。
李钦觉得妈妈的话很有道理,便将牛奶盒子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
对孩子来说,不光是校园环境,他们也有维护社会环境的责任,因为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公德意识。
什么是公德?它是指一个人的公共品德,是指对公共生活中方方面面基本规范和要求。
社会公德包含很多方面,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的人。因为,有良好公德意识的孩子特别受人喜爱,让孩子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以后的事业上,成功的概率都比别人大许多。
但是公德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功的,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呢?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一二年级的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而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远远比学校长。这就意味着,在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上父母的职责比老师更重要。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公德标准,父母的言行举止、说话的语气方式、待人处世的态度等,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三观。
父母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缺乏公德意识的行为。例如,你是否会乱闯红灯?你是否随意践踏花花草草?你是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如果有,你的孩子是否有样学样?在成年人眼中,这些行为可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孩子的教育而言,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恰好是培养孩子公德意识路上的“拦路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为孩子做一个表率,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体现父母可以这样做,而孩子不可以这样做,这样的双向标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于孩子公德意识的培养。只有父母德行一致,才能培养出有公德意识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公德认知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孩子缺乏公德意识的表现。例如,孩子会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会在购买东西时插队、会摘下花园里美丽的花朵等。这样的行为,在大人眼中是不好的,但在孩子眼中,这样的行为却是正常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这使他们还无法明确快速地辨别出是非、善恶、美丑等,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公德认知还很浅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说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给孩子观看一些讲述道德的电视节目,阅读有关道德培养的绘本,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同时,父母可以将对孩子道德认知的教育具体到行动中。比如,在公共场合时可以教导孩子不要大声喧哗,告知孩子喧哗的行为会影响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发现地上有纸屑,可以鼓励孩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可以告诉孩子不能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想玩,必须要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同意等。将道德认知的教育融于实践,更有利于孩子对道德的认知。
父母为孩子创设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留意孩子的行为,观察孩子欠缺哪些方面的公德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创设出情景,让孩子在模拟中提高公德意识。
有时候,父母中规中矩地教育孩子讲公德只能让孩子一时受教,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再次犯下不道德的行为。所以父母可以将公德意识运用于小品或情景表演中,并在情景中设置出严肃的场景、孩子敬畏的角色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孩子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
正确处理孩子的不文明行为
每个孩子都会有不文明的行为。当发生这些不文明行为后,父母不要急着责骂孩子,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是出自对父母无意识的模仿,那么父母要率先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自我改正比责骂孩子更能提高孩子的道德;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出自身边的大环境,父母可以为孩子塑造出一个文明礼貌的大环境;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为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育孩子,决不能去抱怨、责怪孩子。
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培养,父母要其引导的作用,只有先提高孩子的辨别意识,孩子的公德意识才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