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懒惰,让孩子与勤奋携手(1 / 1)

由于早产的关系,莹莹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三天两头生病,所以家里对莹莹一向宠爱得紧,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也正因为家里人这种“无下限”的宠爱,硬是把莹莹给养成了“小懒虫”。

平时在家里,除了看看动画片、玩玩洋娃娃之外,莹莹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比如吃饭的时候,莹莹每次就在饭桌旁边一坐,眼睛瞅准了哪道菜,张口就开始吩咐了,“妈妈我要吃××”,“妈妈,给我夹××”,“妈妈,给我倒杯水”……

再说早晨起床,每天莹莹妈妈都会比莹莹先起来,然后洗脸刷牙做早餐,事情弄完之后,莹莹妈妈再回到莹莹的房间,帮她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然后再帮她刷牙洗脸,照顾她吃早餐,最后再送她去上学。

做作业的时候就更别提了,莹莹妈妈基本上是全程陪伴,不仅在旁边教莹莹哪道题要怎么做,还得及时地递上铅笔、橡皮擦,做完作业了,就连收拾书包都是莹莹妈妈全部包办的。

至于家务活什么的,那就更没得说了,家里谁敢让莹莹动一个手指头呀!

现在,莹莹都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连开水都不会烧。更重要的是,一直被家里人娇宠着的莹莹早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什么事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就连在班级里参加大扫除时也是能躲就躲。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莹莹,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大家分成若干小组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更是谁都不肯和莹莹在一组,毕竟大家都知道,莹莹懒极了,让她加入小组,那绝对是拖后腿的啊!

我们都知道懒惰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宠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知不觉把孩子养成了“小懒虫”,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碰,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要知道,懒惰并不是天生的,孩子懒惰,和父母的溺爱是脱不了关系的。

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比什么都重要,与其浪费时间去做家务,倒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考个好成绩。这种观念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家长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甚至会从内心贬低“劳动”的价值,抵触“劳动”这件事。而一个懒惰的孩子,即便是在学习上,恐怕也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因为懒惰会让孩子缺少迎难而上的精神,让孩子缺少锻炼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的机会,而学习这条路同样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无论我们对孩子有多大的期望,无论孩子内心有多高的理想,如果懒惰成为习惯,那么这些期望和理想就注定只能化作泡影,永远不会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一个懒惰的人,是很难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他们总会习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逃避辛苦,逃避努力。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该努力让孩子告别懒惰,只有与勤奋携手,孩子才能踏上成功的征程。

当然,培养勤劳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性,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引导孩子、教导孩子,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

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劳动其实都是有好奇心的,比如看到妈妈在扫地,就想去抢过扫帚自己扫一扫;瞧见爸爸在搬椅子,便也想学着爸爸去搬一搬。但这个时候,大部分家长通常都会直接把孩子“赶”到一边,不让他们来“捣乱”。在家长们看来,孩子还太小,这些事情都做不来,即便能做,也往往会因为缺乏经验和能力而做不好,甚至越做越糟,越添越乱。

确实,有很多事情,孩子的加入只会给我们“帮倒忙”,甚至可能因为不得其法而让自己受伤。但如果家长因此就把孩子隔绝在“劳动”之外,甚至包办所有的事情,那么久而久之,必然会打消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孩子事事都习惯依赖家长,从而养成懒惰的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其实,孩子能够参与的劳动是非常多的,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给孩子派发一些“任务”,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而又不具有危险性的事情,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他们添乱。

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或参与某项劳动的时候,即便结果不是那么理想,家长也应该多多给予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任何一种能力或一项技能都是需要时间的投入和经验的累积的,每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多挑剔甚至责骂,只会打消他们对做这件事的热情,甚至是对劳动的热情。

所以,当孩子没能把某件事做好,或在做事过程中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用批评和指责去打消他们的热情,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继续尝试,直至把事情做到最好。

家长爱劳动,孩子才不会懒惰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重大影响。如果父母本身是懒惰的、厌恶劳动的,那么孩子也很难会喜欢劳动、愿意劳动。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勤劳的人,那么首先你自己就得克服惰性心理,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只有家长爱劳动,孩子才不会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