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陈鑫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更是擅长举一反三,而这都得益于陈鑫妈妈平时对他的教育。
和其他家长不同,比起逼迫孩子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陈鑫妈妈更重视培养陈鑫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其他家长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时候,通常就是按照故事书逐字逐句地把内容给孩子念一遍,但陈鑫妈妈不同,她在给陈鑫讲故事的时候,比起故事内容本身,更注意引导陈鑫进行独立思考。
比如有一次,陈鑫妈妈给陈鑫讲著名的童话故事《灰姑娘》,故事讲完之后,陈鑫妈妈便问陈鑫:“要是灰姑娘没能在12点之前坐上南瓜马车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陈鑫回想了一下故事情节,回答道:“她会变回以前脏兮兮的样子,穿着旧的衣服呗。”
陈鑫妈妈点点头:“是啊,要是在别人面前变成了这个样子,那可真是糟糕透顶了。所以说,守时真的很重要,和别人约定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
陈鑫赶紧接着说道:“还有,不能在别人面前穿脏衣服,要爱干净,不然大家都不会喜欢我!”
陈鑫妈妈笑道:“说得对,小鑫很聪明。那么我们再来想一想,为了让灰姑娘能够去参加舞会,除了仙女之外,还有谁帮助了她呢?”
陈鑫仔细想了想,回答道:“嗯,还有小老鼠、南瓜,还有那只狗!”
陈鑫妈妈说道:“对,因为有了这些小伙伴的帮助,灰姑娘才能顺利参加舞会,最后和王子走到一起。从这里,小鑫可以学到什么呢?”
陈鑫答道:“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
如果过分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局限在做题和考试中,就会让孩子变得思维僵化,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如果希望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独立的思想,不随波逐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懂得自己去思考、探索,寻求答案,而不是习惯依靠别人或书本来给出说法。
通常来说,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和玩游戏,尤其是刚进入启蒙期的低年级孩子,他们还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和严肃的理论,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反而可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与其对孩子说些大道理,家长不妨试着引导孩子在玩乐中学会独立思考,帮助孩子把大脑运转起来。
那么,在玩乐中,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些什么,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思考事物形成的内因
不管是听故事还是玩游戏,我们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下,为什么陀螺会旋转,为什么木头可以漂浮在水上……当孩子懂得从玩乐中发现问题,并在探索中寻找答案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
就像陈鑫妈妈,她在给陈鑫讲《灰姑娘》的故事时,不仅只是把故事讲完,而且不断地引导着陈鑫去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在讲故事的同时让陈鑫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很多道理,这比直接把刻板的道理和知识灌输到孩子的脑海中要有效得多。
从玩乐中找到映射现实的道理
不管是故事还是游戏,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或游戏的内容,而是在听故事和玩游戏的过程中,所能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就像人们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样的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从中都能找到不同的道理和感受,不同的人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其中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家长应该做的,不是告诉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应该明白什么道理,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玩游戏同样如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东西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单人游戏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思索如何能把游戏做得更好,除了这一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通关;而在多人游戏中,则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与人团结协作时存在的种种问题。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孩子学会说话的那一刻开始,家长就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即便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还未成熟,对世界的认知也有诸多的偏差,他们所提出的意见或许无法给家长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帮助,但家长也不能剥夺孩子发表意见的权利,更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头上,强迫孩子无理由地接受家长的思想。
在玩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让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便这些想法或许并不符合家长的期望,家长也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给予否定和批评。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家长总是否定孩子,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怯懦胆小,不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失去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