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先生是那种很不安分,很能折腾的男生。
大学的时候他基本都不怎么上课,头脑灵活,鬼点子很多。他以“校园里的创业男神”自居,宣称要在学校闯出一片天地。他把整个学生群体当作市场,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创业之路。”
他最先尝试的是名叫“考研陪跑六个月”的小项目。这个想法是在听到考研的两个学姐在抱怨学习时很难自律的问题产生的。回到寝室后,他就开始计划和准备,思考如何解决她们这样的问题,同时还能给自己带来收益。想了很久之后,他有了初步构想:建立一个微信群,把考研的同学拉进去,设置一定的进群费用,进群时间从七月份一直到考研结束,每天在群里给大家加油鼓劲儿,发考研励志文章,监督大家学习。
有了这个初步想法以后,他开始拿着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去学校各个学院的考研自习室宣传,那时候赶上炎热的暑期。顶着烈日酷暑,他在校园里跑得满头是汗。第一天很不顺利,根本没有人搭理他。
晚上,他开始反思出现的问题,决定先从比较熟识的同学入手,免费让他们进群,请他们帮忙宣传。改变思路以后,他第一天就拉了十几个同学进群。他没有把价格定得很高,六个月定价66元。这个价格很多同学都能接受。在群成员达到一定数量后,他转向对服务质量的探索之中,上网调查了很多资料——哪些文章适合给考研的读,考研的人在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好的解压方式等等。他还去图书馆专门借阅了几本如何与人沟通的心理书籍,埋头学习了一个星期。
他主动找群里的同学聊天,帮他们分担压力。慢慢地,他成为这些考研同学的知心人。
没过多久,杭先生的“考研陪跑六个月”的项目就在学校大范围的传播开来。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挺靠谱的人,六个月66元,大家还便于互相监督。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付费进群。到八月底,群里人数已经达到一百多人。
每天晚上十点,杭先生都会准时在群里用发语音的方式为大家加油,每天都会为群里的同学读一篇实用的文章,再给大家讲一个幽默的故事,缓解他们一整天的学习压力。
后来,他把“考研陪跑六个月”项目发展壮大,扩展到周边学校。杭先生忙不过来,只能专门雇用同学来帮忙管理。
就这样,杭先生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渐渐有了自己的存款。
可是,杭先生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够他“折腾”。他大胆尝试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让他永远都没有停下来的可能。
大二的时候,他开始在学校筹办一间咖啡工作室。按照他的想法,是要在校内的商业区内打造一个集读书、喝茶和休闲于一体的工作室。整个咖啡工作室的布局和理念都是杭先生一个人负责的,进门是一排面向玻璃窗的沙发座椅,里面有单独的隔间供聊天所用,隔间的隔音效果很好,不会影响外面的学生喝茶、看书。
然而,对创立工作室没有任何经验的他来说,刚一开张便遇到一个难题。除了第一天开业有几个朋友光顾,其余再没有其他客人来。在和几个合伙人商量后,他们决定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间咖啡厅。为了宣传咖啡工作室的特色和亮点,他请来音乐学院的同学,成立了一个临时的乐队,晚上在咖啡工作室里驻唱。由此便吸引来不少同学观看,逐渐地大家都知道在校园的商业街还有间这样的咖啡工作室。
后来,杭先生不断对咖啡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咖啡工作室逐渐由刚开始的入不敷出到能保持收支平衡,再到有盈利,经营状况越来越好。在这过程中,咖啡工作室不仅出现过人员管理、团队合作、时间安排等管理细节上的问题,也曾出现面临倒闭的危机,但杭先生都想办法挺过来了。现在,咖啡工作室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欢迎。
杭先生说,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断寻找各种新奇的点子去创业,只是为了赚钱来养活自己。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变了,他想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想知道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什么状态;想知道自己能忍受的最大煎熬到怎样的程度;想看看自己的最大潜力,想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把自己变成不依赖别人、独立而成熟的男人。
后来,他组织策划过整个城市所有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包括路线、费用、日程安排、住处、安全措施等,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给大家更好的体验感,他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规划。他举办过音乐会,把全校所有唱歌好听的同学聚集到一起搞音乐。他尝试过做导演,拍过十几分钟的微电影,试着拍纪录片。他说,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他拍电影不一定为了当导演,他开咖啡工作室不一定为了当老板。但杭先生坚信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转化成他的眼界和能力。
我认为,杭先生是一个厉害的人,他不断尝试,坚持改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他坚信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纠正自己头脑中错误的想法,才能保证一切工作顺利的进行。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每一天甚至是每一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坚持改变。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他们成了更好、更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