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独处难熬的日子,才最有安全感(1 / 1)

早上六点钟起床,刷个牙洗把脸,换上运动装,戴上耳机,开始校园的晨跑。坚持半个月后,我能明显看到自己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每一天都很有活力。渐渐地,我爱上了这种感觉:天朗气清,晨光鸟语,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戴上耳机跟着节奏向前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之所以决定坚持早起,是在简书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人在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床一年后发生的蜕变,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早起一个小时。”那段时间,早上六点半的时候,我的微信步数就已经快上万了。每当有同学问我,你都去做什么了?我说:“去跑步啊。”有人会说:“这么早去跑步,怕是脑子坏了吧?”我不想跟他过多解释,随便编了个理由:“最近心情不大好,睡不着,醒了我不知道干什么。”他竟然信了。

我在想,他既然能看到我早起的微信步数,说明那个时间他是醒了的,不过应该没有起来,而是一直在刷手机。我喜欢卢思浩的《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已经完成了。”

后来,我一直在坚持早起去操场跑几圈,再围着校园的小路跑几圈,路上会经常遇到那么几个坚持晨跑的同学。

朋友说:“你这也太励志了吧。”我说:“千万别这么说我,这称不上励志,有人在四点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一天的努力了。”我最怕别人夸我说我很努力,因为我知道在大部分人面前,我的努力还不值一提。如果你每天都和优秀的人一起生活,自然而然就知道什么叫你争我赶,会发现时间怎么用都不够用了。

有一段时间,我坚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早起跑步,一个人熬夜学习;有时候一个人忙到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工作,看个电影就当作是放松休息了。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快把整个世界遗忘了,也快被世界遗忘了。朋友问起来,我那段时间去干什么的时候,我说自己开始努力尝试一个人去生活了,而且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独处的生活,它让我觉得充实又自在。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每天总喜欢叫上四五个朋友一起吃饭,总觉得热热闹闹的生活总比一个人要好得多,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下来,没有真正留给自己太多空白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将来,没有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去重新认识自己和反省自己。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到了二十四五岁的年纪,自己一个人能解决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意味着可以独当一面,真正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心爱的人。

或许只有自己知道,这个过程有多难熬,好几次都快要坚持不下去。有的时候一天到晚只想躺在**睡觉,什么也不想做,觉得梦想永远遥不可及,自暴自弃到什么也不想管。消沉、颓废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硬是逼着自己清醒过来。生活就是这样,是一个不断陷入困境,又不断自我救赎的过程。

曾有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星空日记》,是北京大学的师生联合拍摄的,讲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学生考上了北大经济学院,不甘心放弃对天文学的喜爱,在生活的压力和别人的嘲笑下,辅修天文学,实现了“摘星星”的梦想。这个电影,我看了几十遍,在那些难熬的时刻,会从中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我赶着交稿子的时候,白天还要上课,为了能及时交稿,晚上熬到深夜一两点钟,累了就躺在**写稿子,这样既能使疲惫的身体稍微缓解,又不耽误写稿的进度。天天如此,每写完一篇文章,休息一个小时就继续赶着写下一篇文章,明显地感觉自己的身体有点吃不消。但是,每当结束一天躺在**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那些日子,想要睡到天亮或者自然醒,是不可能的,连睡个好觉都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就是那段时间,突然觉得自己能承受的重量变大了。体力和脑力的极限,承受压力时的心态,都是前所未有的高。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朋友开玩笑说:“看你也老大不小了,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吧,成了以后请我吃顿饭就成,要求不高。”他一副毫不在意的表情,拍着我的肩膀:“兄弟,现在对我来说,培养能力比谈恋爱重要。”他比我大两岁,我在想,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我每天早上去跑步的时候,都会看到那个朋友匆匆忙忙地从宿舍出去,跟他打个招呼似乎成了每个早上的惯例。后来知道他每天都很忙,上雅思课、健身、搞科研项目,还做兼职工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每次我在校园里见到他的时候,都是他一个人,行色匆匆。

我一直很喜欢林夕的词,在他给杨千嬅写的歌曲《再见二丁目》里有一句:“原来你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我更想把这句歌词的“你”和“我”看成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在那些难熬、孤独、寂寞的日子里,希望你能早一些发觉,其实,你也是一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