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常常会产生倦怠的情绪,他们总是抱怨说:“为什么我工作起来总是提不起精神呢?”生活对他们而言,仿佛毫无意义。
而真正自律的人即便有过倦怠期,也能够及时摆脱这种情绪的束缚。他们懂得如何去松绑身心,如何寻找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周霞从事销售工作,入职之初,她面对客户的时候总是开朗热情,做事也格外麻利,深受上司好评,岂料前段时间她却因为工作拖延,频频抗拒客户要求等原因被上司通报批评。
这件事让周霞颇受打击,从那以后她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无奈之下,她找到了自己的主管寻求帮助。主管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注意到你入职之初是很积极的,可惜这种工作态度没有保持下去。当然,我理解,谁都有累的时候……”
说到这里,主管话锋一转,继续道:“但对于真正自律的人来说,情绪问题不足以成为困扰。对待工作,你越是偷懒懈怠,成就感就越是不足,长此以往,你只会变得越来越倦怠。而自律的人的‘累’单纯只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已,一旦他们见到回报,这疲倦自会消失……”
想要解决情绪问题,首先要学会情绪管理。情绪管理的前提是完全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理性地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从源头出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动。
对生活产生倦怠、疲惫感,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始终处于一种万年不变的状态中。就好比一成不变的饮食习惯,很容易让人丧失对美食的兴趣;日复一日的生活,也很容易夺走你的热情。生活机械地旋转,没有停歇,你感到越来越无所适从。
而职业倦怠的成因则更加复杂。1974年弗洛德伯格提出,某些助人行业中极容易出现某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马斯勒等人提出一种名为“职业倦怠”的心理综合征。
当个体不能自如应对工作压力时,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消极反应及“情绪衰竭状态”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选择。这是典型的职业倦怠。
当你在一份工作中沉浸多年,长时间背负压力前行时,倦怠自会慢慢产生;当你过着庸庸碌碌的日子,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时候,倦怠感会油然而生;当你人到中年,即使有了不错的职业发展,却突然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的时候,你一定会追问生活的意义。
无论是缺少自我驱动力或者外界驱动力,都会让你产生懈怠情绪。换一种说法,你的“成就感账户”极有可能出现了亏空。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正在于你不够自律。你的三分钟热度只会让你与期望中的结果越来越远,成就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低。
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首先他为参与者们提供了一个打工机会:通过堆乐高机器人来赚钱。堆好一个机器人将获得3美元的报酬,堆好第二个则是2.7美元。艾瑞里事先声明,报酬会越来越低,参与者若是感到不划算,随时可以停止。
参与者被分成两组:A组参与者的材料很多,可以一直堆下去;而B组参与者所拥有的材料有限,只能拿来堆两个机器人。当他们堆好一个,工作人员会当面拆掉,于是他们就陷入一种“无意义劳动”的循环中。最后,两组完成的数量比是11∶7。
实验结果让艾瑞里颇为震撼,他总结道:当人们能明确感知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的时候,他们能一直保持着工作动力;当人们毫无成就感的时候,工作积极性则大大降低。
由此看来,成就感才是解决倦怠情绪的关键。加强自律,增强你的成就感,情绪倦怠问题便不复存在。
首先,转换思维,尝试自我奖励法。定制一张“奖励清单”,完成预期行为后对自己进行奖赏,调动自我积极情绪。当然,大量实践证明,精神奖励起不到多大作用。
你可以将普雷马克原理应用到这个过程中,即用自己喜欢的事物来强化自己抗拒的事物,给自己设立相应的实质性奖励。比如说,运动了两小时,就奖励自己逛一小时论坛。
其次,实行自我监控法。定制一张详细的“行为表”,如实记录下一天的活动日程,包括拖延、分心等负面行为,这有利于我们直观感受、全面分析自己的工作状态。
同时,根据“监控”得来的反馈信息,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程序化应对手段”。如果自己的状态不对劲,要学会及时调节、排解情绪。
另外,你还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成就感储存罐”。如果生活缺乏动力,那就为自己找找乐子,每天都要在想象中的储存罐里存一点成就感进去。久而久之,你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里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
除了以上方法,当下解决情绪倦怠的最有用的方法是立即休息,松绑你的身心。对于精神紧张的现代人来说,负累太久而不懂得排解,一定会被压垮。懂得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按摩法”,按时休息,可以安抚我们躁动不安的神经。
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大睡一觉,也可以去看书,去听舒缓的音乐。你还可以看一部有趣的电影,大乐一场,也可以来一场“慢旅行”。
记住,哪怕你是“金刚”,也有承受不了的时候。除了要适当休息外,更要积极寻找坚持下去的动力和理由,这样工作起来才更有干劲,生活也变得更有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