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财富,但不沉迷于财富(1 / 1)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若是过度沉迷于财富,将拜金主义当成人生唯一信条,金钱反而会一步步演变为万恶之源。

当然,我们不是要排斥财富,追求财富无可厚非,只因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都依赖财富的增长。但请记住,再怎么追求享乐,也要有所节制;再怎么热爱财富,也要严于自律。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才是对待财富应有的态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个年轻人每天都在思索着获取财富,成为千万富翁的方法。他整日沉迷于此,以至于丢掉了本职工作。

机缘巧合之下,他真的有了认识城里最有名的企业家的机会。那一天,他来到企业家家中,问道:“我知道您出身贫寒,您是怎样达到如今的成就的呢?”

企业家看到年轻人,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让仆人端来一个果盘,果盘里盛着几块西瓜。他笑着说:“我可以通过一次实验来向你解释我成功的原因。”

见年轻人疑惑不解,企业家道:“将面前的三块西瓜当作是你渴求的财富,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年轻人不假思索地拿起了一块最大的西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企业家微微一笑,拿起了一块小西瓜,慢慢吃起来。他很快解决掉那块小西瓜,又拿起了另一块。结果这时候年轻人的那块大西瓜连一半也没吃完。

企业家放下西瓜,语重心长道:“你的上进心是值得表扬的。但切记,你若太过沉迷于赚钱之道,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些实事,反而会导致失败的结局。”

过于沉迷财富,反而会让你迷失眼前的路。正如上例中的年轻人,他抱着急功近利之心,整日做着发财的白日梦,让自己的生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古希腊的伯利克里说:“我们爱美,但我们有度;我们尊重智慧,但绝不迷恋于此;我们追求财富,但我们只会尽可能地利用它,而不以此炫耀。”

大多数人沉迷于财富,是为了肉体享受。这原本是人的本能,但智慧的人知道凡事都要有所节制。当你无休止地追求财富的时候,人生便只剩下贪婪和无趣。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乔布斯曾反思说,肉体本来只是灵魂的载体,如今它却反客为主,成为大多数人生命的主宰。我们执着于财富,执着于吃、穿、打扮,尽一切可能将外在这副躯体伺候得更好。却忘了失去了灵魂,肉体终将会腐朽。

人们沉迷于财富,更是因为虚荣心在作祟。1992年开发的“金钱心理量表”显示,金钱对个人自尊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越发繁荣,物质越发丰富,这种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比如说,我们习惯于炫耀自己的财富,却羞于展露自己的贫穷窘境。

不计手段的争名逐利、争权夺势当然不是为了维持温饱,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么一份简单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保障你衣食无忧,乃至赡养家庭、安居乐业。

对于有些人来说,安逸享乐不是唯一的目的,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虚荣心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骄傲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是因为财富会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关注。

当虚荣心极度膨胀的时候,他们一头栽入财富的陷阱中,哪怕含辛茹苦、殚精竭虑过这一生,也要享有众人羡慕的目光,成为万众瞩目的骄子。正因这些人的存在,攀比风气才愈演愈烈,拜金主义一度成为社会主流。

端午节期间,刘明带着一家人去亲戚家探亲。饭后聊天的时候,刘明谈到自己近期准备换房。亲戚惊讶问道:“你们住在市中心的富人区,房子又大又敞亮,好好的换什么?”

看着亲戚羡慕的表情,刘明脸上止不住的笑意,他回答说:“孩子刚转去一所很有名的重点外语学校,没办法,为了他上学方便,只能再买一套了。”

聊天中,刘明又表示想换车,亲戚问:“你们不是刚换车吗?怎么又打算换车?”

刘明7岁的小儿子抢着回答说:“上次我们班同学开完家长会,他们的父母都开着宾利和保时捷来接他们,我们家的车太差了,太丢脸啦!”

适度的虚荣心能成为你赚钱的动力,但不加节制的虚荣心却会将你拖入物欲的深渊,无穷无尽的攀比与计较会消耗掉生命中的所有热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这几部分。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向着高层次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观望他人,心态逐渐变得扭曲。

而疯狂地积累财富成了他们平息内心不安全感的唯一手段。可是,对财富越是沉迷,你的精神世界就越匮乏;而精神越匮乏,对财富的占有欲就越疯狂。这是个恶性循环。

也许你迷恋财富纯粹是为了肉体享受,或者是虚荣心在作怪,无论出于哪种原因,都不要忘了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的话:“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金钱过剩则加倍悲哀。”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财富的无常不定,而不要为这身外之物耗尽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