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实现需要自制力做保障(1 / 1)

目标为什么老是实现不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每次需要努力的时候你却懒散拖延,缺少自制力做保障。这种情况若长期无法改善,你便始终被困在纷至沓来的紧急事务中无法脱身,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规划未来的道路,而一切成长性计划都成了空谈。

人人都不缺乏实现目标的**,可若无自制力的加持,这**却很难延续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说,自律其实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正证明了这样的道理。

1972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协同其他研究者,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他们从不同的幼儿园里随机找来几百名小朋友,让他们单独待在一间小房间里。

房间里空****的,没有其他人,墙角的桌子上放着一盘棉花糖。这对那个年代的小孩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研究人员分别带着孩子来到他们自己的房间,每次离开前,都会嘱咐孩子们说:“我需要先离开一下,棉花糖是送给你的礼物,你可以把它吃掉……”

说到这里,几乎每一个小朋友脸上都露出惊喜的表情。研究人员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我会给你更多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哦。”

研究人员一走,孩子们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通过摄像头,沃尔特·米歇尔发现,不同的小朋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小朋友立即拿起桌子上的棉花糖,撕开包装纸,大口吃起来;有的心不在焉,一直偷瞄着桌上的棉花糖,没过几分钟后便被这**俘虏;极少部分小朋友始终正襟危坐,等待着研究人员回来……

实验结束很久后,沃尔特·米歇尔针对参加实验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他发现,那些能够抵御棉花糖**的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更有目标和条理,也从不缺乏自律自控的能力。长大之后,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人际交往方面也更顺畅。与其他小朋友比起来,他们似乎更值得人信赖,人生之路也走得更成功。

实现目标的旅程其实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棉花糖实验”,通过努力和自制力,你才能成功跨越那些表面绵软,内里危机重重的陷阱。

不同的人生来自不同的选择。扪心自问,你是能够抵御即时**的高度自控者还是走走停停,习惯于半途而废的“低延迟满足者”?

前者往往能够顺利熬过那些需要坚持和努力的时刻,只为赢取丰沛的阅历和人生。后者却难以忍受满足感被延迟的痛苦,他们沉溺在“棉花糖”的美妙滋味中无法自拔,却忘了为未来铺路。不同的选择,将促使你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度自控者偏好长期回报,在他们看来,当前的耕耘和努力一定是实现目标的必经途径,而日常任务并不是“孤立事件”,它的完成度足以影响远期目标的实现。

“低延迟满足者”却向来短视,看不清当前努力的价值,低估日常任务完成度与最终目标实现之间的相关性。他们老是觉得偷懒一次没什么大不了,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事实上,你当前所做的任何事都能与未来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及时行乐式的快感并不能给你带来长久的幸福,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将这快乐与满足感延续下去。

一些专家将自制力称为“自制肌”,他们认为自制力其实像人体身上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来获取、增强的。而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我们锻炼自制力的良好时机。一旦**出现,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做抵抗。

首先,正确的激励可以让“自制肌”坚持更长的时间。面对**左右为难的时候,脑海中通常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教唆你顺从这**,一种提醒你拒绝这陷阱。努力将这两种声音转化为一种声音——赞美与鼓励,为自己加油打气,你会更有信心和勇气。

其次,树立一个榜样,在意志力面临挑战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我的榜样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会让你的抵抗力无形中增强。

最后,牢记目标,不要试图寻找借口。有些人会陷入这种畸形逻辑中:“我昨天整整坚持了一天,今天得犒赏一下自己。”这是不对的,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我昨天的坚持是为了能离目标更近一点,今天也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张桦一捧起书本就爱走神,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后来,他了解到某位作家成功克服同样问题的励志故事后,便以作家为榜样,发誓要走出这种病症的阴影。

大学四年里,张桦为了训练自控力,吃了不少苦。他给自己设置了每学期都要阅读完十本书的目标,可是一开始他的专注力最长只能延续十分钟,之后便被各种**轻易地瓦解掉。张桦没有灰心,他反复回忆那位作家曾说过的话,不停为自己加油打气。渐渐地,他发现他的专注力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了。

张桦将自己的目标写成醒目的大字贴在书桌上,每逢心中冒出偷懒的念头时,他就盯着那行字,逼自己继续在书桌旁坐下去。靠着这些方法,四年来,他阅读了将近五十多本书籍,大大超出了原先的目标。如今的他,在书桌旁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是以前的他不敢想象的事情。

还需注意的是,再自律的人也不免有自制力失效的时候,这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废物”,将这种极端的想法赶出脑海。你要理智地告诉自己:“一时的失败不算什么,继续努力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