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细微之处反而能将这个人的灵魂看得透彻清楚。而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如实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及人生态度。这是自律“慎独”的体现,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曾有一个秀才为了赶上科举考试,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路上,正当他又饥又渴之时,前方突然闪现一片桃林。熟透的桃子挂在枝头上,显得极为诱人。秀才顿了顿,目不斜视地穿过桃林,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
同行之人好奇地问道:“怎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秀才却义正词严道:“事情虽小,影响重大。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无独有偶,东汉也有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说的是“关西夫子”杨震就任荆州刺史时,向朝廷举荐了才华出众的王密。王密被朝廷重用后,对杨震十分感激。一天夜里,他拜会杨震,向其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杨震拒而不收,王密低声道:“黑夜里,无他人在你我身边,也就无人知晓这件事,您就收下吧。”
杨震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呢?况自古以来,君子慎独,怎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
王密惭愧至极,讷讷不敢言。
这都是历史上关于“慎独”的经典故事。“慎独”一词出自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独”有独处之含义。这句话指的是:慎重行事,时刻保持清醒。
“慎独”实际上是说,不靠别人监督,能自觉控制自己,乃至掌控人生。这堪称最高级别的自律。能做到“慎独”的人一定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为人处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孟子曰“君子慎独”。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曾国藩曾总结自己的处事经验,写下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无论是孟子、朱熹还是曾国藩,都有着极其严格的人生追求。这种“慎独”式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走上了自律、自省、自强的人生之路。
以“慎独”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一重境界:言行如一。《论语·为政》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说,先去实现你想说的,之后再将它说出来。
有的人做事之前总是夸夸其谈,之后却一再违背誓言,更不断拿借口来搪塞别人,糊弄自己,这便是极度不自律的表现之一。
柯云见自媒体越来越火热,便也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方便自己写作。第一篇文章刚发送出去,他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吆喝他们为自己的公众号点赞,留言。朋友称赞道:“柯云,你真行,我下班后就想躺着,你可比我们上进多了!”
以前的老师也点赞说:“文采不错,为你点个赞!继续加油哦。”柯云将这些赞美照单全收,在好友群、班级群里谈起了自己的规划:“首先,我会坚持练习,笔耕不辍,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然后我要将这个公众号运营走上正轨,让流量越来越高!”
然而,柯云夸下海口后却迟迟懒得行动。见柯云的第二篇文章迟迟没有上线,朋友在群里催促起来,柯云却解释道:“这几个月都在加班,实在没时间。”之后,柯云又在群里广而告之各位亲戚朋友,他将针对某社会热点问题制作一个专题。然而,一连两个月过去了,他口中的“专题”却始终不见踪影。
有人开玩笑道:“柯云你别糊弄我们啊。”柯云却委屈道:“专题不是那么好写的,我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力求严谨。”
他只顾说大话却没意识到,自己公众号上的粉丝早已悄悄跑光了。
太多的人习惯于高谈阔论,却懒于行动,这是不自律的行为。另外一些人却能言出必行,即便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要记住,言行不一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待真正完成了事情再将成果告诉别人。
以“慎独”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二重境界: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无论做任何事,贵在一个“恒”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大文豪巴尔扎克几乎每天都会在稿纸上耕耘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酸疼也不肯放弃。国画大师齐白石每日都坚持作画,从不轻易间断。85岁那年的某一天,他一连画了四幅画后,特为昨天补了一幅,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长久的“慎独”,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定力,靠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劲头。越是细微处,越是无人时,越要保持着以往的作风,从始至终不忘初心,如履薄冰谨慎前行,这才是为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