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先是俄国沙皇的皇宫,是18世纪中期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
冬宫最初修建于1754—1762年,设计师为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拉斯特雷利。1837年,一场大火将冬宫烧毁。1838年开始,用了两年的时间人们重建了冬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未能幸免于难,遭到破坏,战后进行了修复。
整个冬宫占地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宫殿本身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约长230米,宽140米,高22米。房间最多的时候里面共有1000多个。宫殿面向广场的一面中间部分凸出,有三道拱形大门,入口处安放着巨神群像。在宫殿四周,设有两排柱廊,大气又不失精致。
冬宫宫殿内部的设计和装饰风格统一,两侧有巨大的大理石柱,望不到尽头的长廊,以及璀璨的巨型吊灯。宫殿内部的装饰以奢华闻名,处处可见的雕像和壁画,使得宫殿气派十足;一个孔雀厅就用掉了两吨孔雀石;乔治大厅御座后面的那幅地图是用4.5万颗彩石镶嵌而成的。
冬宫广场是冬宫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广场上矗立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建筑师的作品,但是它们搭配在一起非常和谐,并不突兀。广场中央是一根亚历山大纪念柱,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多吨,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而建造的。这根巨大的石柱用整块花岗岩制成,不借助任何支撑,完全靠自身的重力屹立在广场上。在纪念柱的顶端,有一个天使雕像,天使手里拿着十字架,脚下踩着一条蛇,象征着征服和胜利。
冬宫一直是俄国沙皇的皇宫,1917年2月被临时政府占领,同年11月,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22年,圣彼得堡成立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今天,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已经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作为博物馆,冬宫有足够的资格,因为这里一开始就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在俄罗斯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四位女沙皇,但唯有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冠以“大帝”的称号,与开创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齐名。
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欧洲购买了二百多幅画作,其中包括伦勃朗、鲁本斯等名家的作品。从那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发不可收拾,到处收购各类艺术品,将它们都收藏在冬宫内。在她在位的30多年间,收藏了上万枚硬币和纪念章,2000多幅画作,将近40000本图书。随着收藏品越来越多,冬宫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房间来储存。
如今的冬宫,收藏品更是琳琅满目。其中既有来自几千年前埃及的石棺、浮雕和木乃伊,也有来自中东的银器,还有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及花瓶。这里收藏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的画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达·芬奇的《柏诺瓦的圣母》和《圣母丽达》,要知道达·芬奇流传至今的油画总共也不超过十幅;还有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和《圣家族》。此外,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也是馆藏精品。这里也收藏了很多和中国有关的文物,包括两百多件殷商时期的甲骨,上面刻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还有敦煌石窟里面的雕塑和画作。
现在的冬宫,约有350间开放的展厅,要想从头到尾看完,需要走上几十千米。冬宫作为圣彼得堡的一部分,与圣彼得堡历史中心一起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巴洛克建筑风格
我们知道建筑风格里有一个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但是巴洛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圆的珍珠”,而欧洲起初用它形容一种缺乏古典主义特有的均衡性的奇怪风格。它原来是18世纪对古典艺术特别有感情的人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一种贬低,但是现在已经失去了这层贬低之义,仅仅是指17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比较符合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外形会比较自由,有种动态美,装饰和雕刻偏向富丽堂皇,并且颜色有很强的对比,会有不同的空间穿插其中,整体感觉是很自由奔放的,并且富于变化。
之所以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就是因为当时有些设计师很反对僵化的建筑形式,他们大胆创新,追求自由奔放的感觉,这种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正好符合“巴洛克”一词的本意,所以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就这么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