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它原来是明代的内官监官房。清代康熙帝在这里建造府邸,并赐予皇四子胤禛,后来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也就随之成为雍亲王府。胤禛继承皇位,成为雍正皇帝后,因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于是赐名“雍和宫”,作为自己游玩时临时居住的行宫。“雍和宫”的名字也从此正式确定下来。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即位,他将父亲雍正皇帝的梓棺安放在雍和宫内,后来又将棺椁移走。1744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其实,在这之前的近十年里,雍和宫中的许多殿堂已经成了藏传佛教喇嘛颂经的地方。
1983年,国务院将雍和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可以说雍和宫是中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由五进大殿组成,它们分别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和万福阁。整个布局从南向北逐渐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具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多种特色。
雍和宫最南面是大门和一座巨大的影壁,还有一对石狮,东、西和北面各有一座牌楼,穿过北面的牌楼向里走,是一条长长的辇道,由方砖砌成,两边绿树成荫。穿过辇道,便是雍和宫的大门——昭泰门,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鼓楼旁边有一口大铜锅,重八吨,相传曾用来熬腊八粥。再向北便是八角碑亭,亭中的碑文记载着雍和宫的历史,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图25】鸟瞰雍和宫
在两座碑亭中间的正北面,是雍和门,上面悬挂的“雍和门”大匾是乾隆皇帝亲手书写的。进入雍和门就是天王殿,殿前有造型生动的青铜狮子,殿内正中是弥勒菩萨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地坐在金漆雕龙宝座上。大殿两侧是四大天王的彩色塑像,他们都脚踏鬼怪,栩栩如生。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天王殿北面,穿过御碑亭,是雍和宫大殿,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后,相当于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像,铜质的,近2米高。正北面是一组佛像,有三座,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这三座佛是横向空间世界的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多供奉这样的横三世佛。除此之外,在殿内东北角,供奉着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奉着弥勒佛立像。殿中两边端坐着十八罗汉。
在雍和宫大殿的东、西两端,分别有密宗殿、药师殿、讲经殿和数学殿,被称为“四学殿”。
最北边的大殿则是万福阁。万福阁高25米,有飞檐三重。阁内巍然矗立着一尊高18米的弥勒佛,由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而成,是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万福阁东面是永康阁,西面是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像是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雍和宫的琉璃瓦。雍和宫主要殿堂的琉璃瓦原为绿色,雍正驾崩后,因在这里停放灵柩,则将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也诞生在这里,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的规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