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王朝,铁打的故宫(1 / 1)

1402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攻破京城南京,夺取帝位,即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下令仿照南京皇宫,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二年,明代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故宫经历了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历经五百多年,是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的核心,更成了明清两朝皇权统治的代名词。故宫又名紫禁城,紫是指紫微垣,也就是北极星,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天中央的最高处,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天帝所居的天宫称为紫宫。而明成祖是地上的皇帝,是天下的中心,为了表示天人对应,便把他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殿宇约8700多间,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外围有护城河环绕,约长3800米,宽52米,构成了完整的防卫系统。故宫都是砖木结构,屋顶铺设黄琉璃瓦,底座为青白石,并用金碧辉煌的彩绘装饰,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前朝三大殿,是政权中心。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故宫的后半部分就是皇帝及嫔妃生活娱乐的地方,即内廷。前朝与内廷的宫殿以乾清门为分界线。乾清门以南为前朝,以北为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后三宫为中心,其中乾清宫是皇帝正寝,坤宁宫是皇后的住所,在两宫之间是交泰殿。乾清宫的东西两侧有东六宫、西六宫、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这样的布局符合当时的星相学,乾清宫是天,坤宁宫是地,东西六宫是十二星辰,乾东西五所是众小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众星拱卫的格局,目的无非为了突出皇帝的神圣。

乾清宫位于内廷最前面,是内廷正殿,高20米。殿的正中有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这块匾在清雍正以后,成为放置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地方。乾清宫东西两侧是皇帝读书、就寝的暖阁。西暖阁上下两侧放置27张床,皇帝可随意选择,据说这样设置是为了防止刺客行刺。清代,康熙前,皇帝都是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的;雍正之后,皇帝就移居养心殿,但在这里处理政事,批阅奏报,任命官吏和会见臣下。乾清宫周围设置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值班的南书房。

故宫有四个门,正门是南面的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是紫禁城正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因为名为午门。午门东西北三面环绕着12米高的城台,形成一个方形广场。北面是庑殿顶的门楼,东西城台上各有十三间殿屋,依次从门楼两侧向南排排列开,好像大雁的翅膀,因此也称“雁翅楼”。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的四角,各有高大的角亭,与正殿呈辅翼之势。这种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形制最高的大门。午门气势威严,好似被三山环绕,中间突起五峰,非常雄伟,因此也称“五凤楼”。

午门从南面看有三个门洞,但实际上有五个门洞,在东西城台的里侧,还有两个掖门。这两个掖门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在午门的背面,就能看到五个门洞了,这就是古人认为吉利的“明三暗五”的形式。这几个门洞中,中间的正门平时只供皇帝一人出入,皇后可以在大婚时进一次,科举考试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剩下的东侧门是供文武大臣进出的,西侧门是供宗室王公出入的。边上的两个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在举行大型活动时才开启。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彰显皇威的地方。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在午门前广场集合听旨。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的传言,这其实是以讹传讹,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绝不会在此处决犯人,必须要押往柴市(今北京西四)或是菜市口等地专门的刑场行刑。

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殿顶是最高形制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是它的大殿左右两侧没有伸展出来的殿屋,在级别上要比午门略低。神武门明代时名为“玄武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古代传说中的四神兽,各主一个方位,其中玄武主北方,因此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代至康熙帝时,因避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名“神武门”。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分别在故宫东西两侧,遥遥相对。东华门与西华门城台为红色,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屋檐,平面呈长方形。这两座门在形制上属同一个级别,门外都设有下马碑石,白玉须弥座,门上有三座圆拱形小门,门洞外方内圆。

故宫四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规制相同,都是“横九纵九”,寓意九九归一,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但是东华门与其他三门不同,是“横九纵八”,有七十二颗门钉。古人认为奇数为阳数,九则是阳数,二则是阴数,皇帝死后其灵柩从东华门运出,因此也俗称“鬼门”。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它的布局严整,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去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一砖一瓦都在宣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形体虽然多变,却还能兼顾平衡和谐,不管是设计还是建筑,堪称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

天坛

天坛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仿照南京形制修建用于祭天地的场所。自建成后,每年冬至、正月等时节,帝王都要带领群臣来天坛举行祭祀仪式,祈祷皇天保佑,五谷丰登。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内坛、外坛两大部分,中间有墙垣相隔。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寓意天圆地方;北高南低,表示天高地低。内坛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天坛的主要祭祀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两端。中轴线以南有圜丘、皇穹宇,用于祭天;以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用于祈谷。这两组建筑被一条南北贯通、南低北高的甬道——丹陛桥连接。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