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成为母亲吗?(1 / 1)

人生的路上有好多的经历需要选择,求学时要选择志愿,毕业后要选择是升学还是工作,职业生涯的选择更是复杂,要考虑收入、未来发展、人事结构等等。而婚姻与生育的选择,真的就更困难了。关于婚姻经营可以翻到第七章阅读。

在传统思维里,结婚生子是人生中的必备项目;不是选修,是必选,婚育成为女性存在的价值,嫁得好,儿孙满堂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不婚不育会被贴上不被认可的标签。然而到了现代,当我们明白不论自己是谁,存在的价值可以由自己来创造与定义时,生育与否应该可以是人生的选项之一了。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思考与取舍,还有面对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压力,以及面对他人建议时的界线。

职业生涯与育儿之间的取舍

心理咨询诊间

37岁的苑小姐目前有固定男友,近来男友问起是否有生育孩子的打算,否则年纪再大就没有机会了。苑小姐感受到自己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觉得身体的机能正在催促自己做决定,一方面又觉得工作占据了自己大多数的时间,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看好,希望能够全力冲刺。如果准备怀孕生子,苑小姐不希望自己被工作占据而无法好好照顾孩子。闺密提及冻卵这个选项,这的确会是暂时解决现状的一个方式,然而自己是否想要有个孩子呢?这些年在工作中不断冲刺,几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询问自己:生儿育女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呢?

如同苑小姐,在工作中成就自我的女性越来越多,生育不再是成年女性绝对的方向。然而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机能不同,女性在生育年龄上有明显的限制,而所谓的最佳生育年龄,也恰巧与职业生涯上冲刺的时间重叠。因此,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常会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很多彷徨甚至是焦虑:自己要不要结婚生子?能不能在这个时间点顺利结婚生子?或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听到很多“外在的声音”,包括周遭亲友的观点、同侪的生涯选择,这些声音甚至会和自己内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例如当周遭的朋友陆续都有了孩子时,这时可能会产生很多自我怀疑,包括“我怎么知道现在选择不生,我之后会不会后悔?”“我怎么确定想要生孩子是我自己的意愿,而不是随波逐流?”

亲爱的女人,这真的没有标准答案。首先我们最能够做的,就是告诉自己所有的选择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之分。女性和母职角色本不应该画上等号,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或不成为母亲,也能学习并决定要成为怎样的母亲。周遭亲友所提供的建议,都只是参考,而不是指引。毕竟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他人,反之亦然。我们可以一方面允许自己心里有所有声音,一方面练习区分他人与自我声音,在思考生育抉择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接纳自我并建立界线,从所听见内心的声音中,再进一步思考,例如“我知道我很害怕后悔,不过是什么原因让我这么害怕呢?”“如果我是因为想要和大家一样才生,我真的可以好好照顾孩子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对于身为母职的不确定感。

● 知识分享

关于冻卵与借卵

近年来,冻卵风潮兴起,女性开始帮自己进行“生育保险”,通过冻卵技术,把卵子储存起来,不论是在生涯规划上,或是在等待适合伴侣的道路上,都能让自己保有可以孕育下一代的机会。此外,“人工生殖法”也有关于捐卵的明确规定。如果你是在职业生涯与生育之间抉择的女性,可以让自己多搜集相关信息,例如冻卵的保存年限、冻卵手术的过程、之后进行人工受孕的方式,以及捐卵受赠的条件等。

成为母职角色的不确定感

心理咨询诊间

这是苑小姐的第三次咨询,我们谈起她的原生家庭,苑小姐10岁时妈妈因病过世,有时她会一个人在家等爸爸下班,最好的伙伴是她的课本。隔壁邻居阿姨常常舍不得苑小姐一个人在家,会招呼她过去吃饭,甚至连初经来时,也都是阿姨协助。

“邻居阿姨很好,但那终究是别人家。”苑小姐回忆,“所以我书念得很好,可能是有很多时间和书在一起吧(笑)。然而要我成为一个母亲吗?我没有太大把握,我觉得我好像不太行,不确定身为妈妈应该是什么样子。”

成为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该怎么照顾孩子?这些概念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自身被养育照顾的经验。例如在严格的家庭中长大,我们可能会以相似或刻意相反的方式来照顾自己的下一代,这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参照点,我们会因着这些经验,形成对于父职和母职的想象。然而每位女性成长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以将被照顾的经验内化,使之成为自己母职角色概念的一部分。负向童年经验(例如不当管教与忽略)、创伤经验、父母亲早逝,都有可能影响到女性对于母职角色的建立。如果成年女性很难提取被照顾的经验,就有可能对于自己照顾下一代的心理能力感到不确定,甚至会觉得连照顾自己的情绪都有困难时,就有可能觉得自己不愿意或根本无法成为一位母亲。

如果你和苑小姐有类似的感觉,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当母亲。不想成为母亲,也没有关系,那是因为你有觉得自己更适合的样子。想要成为母亲但是感觉到害怕,没有关系,你可以找到合适的对话对象——可能是心理专业人员,可能是你的闺密,好好地谈你的害怕,害怕不是你的错。害怕的背后可能有被照顾的渴望,可能有说不出口的孤单,重要的是这些感受可以被理解与承接,而不是仅仅在于生育与否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去处理自己的内在经验,不是为了要成家生育,而是让自己有疗伤的起点。

有了孩子后,伴侣关系的改变

有些女性对于要不要生育的考量,来自倘若有孩子后,担心伴侣互动质量会受到影响,或是对于伴侣与婆家教养孩子的方式有疑虑。例如伴侣双方在教养观念上的差异极大,或是原先在相处上就有难以磨合的问题,都会让女性在决定生育的过程中却步。然而,能在决定生育之前,发现双方在教养上的观念差异并加以沟通讨论,会比孩子出生之后再发现差异来得好。因为当孩子出生后,新手父母在忙乱之下,很难有体力与时间好好沟通。目前,婚前与孕前健康检查的概念已经颇为风行,而婚前与孕前的沟通也和健康检查一样重要。至于要沟通哪些项目呢?伴侣可以询问自己与对方这些问题:

●想要拥有孩子吗?想要与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想象过有了孩子的生活会有什么巨大的改变吗?

●如果拥有孩子,两人的教养观念如何呢?例如全职照顾与否、对于孩子教育的想法,以及伴侣之间在亲职与家务上的分工等。

●拥有孩子后,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呢?例如家中经济条件、隔代教养、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等。

●两人各自的成长经验,对于自我与未来的孩子,可能的影响是什么?

●是否有足够的“后援”来帮忙照顾孩子?

●写下专属于你们之间的沟通:

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有点不愉快,也有可能挖掘出过去没发现的问题。不过,不要因为这样就回避沟通,毕竟每对伴侣间都会有潜在的矛盾与问题,压抑这些问题,未必就代表不会造成影响。在较有余裕的时候沟通,比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一起思考,形成较良好的沟通模式去面对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心理师给你的小纸条

在生育抉择的路口,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才会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走,不论向左或向右,你都不会迷路。你的谨慎以对,是因为你想好好对待自己,也想好好对待可能会来到身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