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儒家修身观的当代价值(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2164 字 2个月前

预防文化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浩繁的工作。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作为预防文化的内核,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说,预防文化建设,首先应以道德文化建设为先导。道德文化也是个大系统,包括社会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人伦道德等。孔子把各种德目起了一个总名称叫做“仁”。孔子所讲的“仁”,即是道德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都要用“仁”这把尺子来衡量。他举例说:发财:做官,是众人都希望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取得它,君子不为。贫穷和卑贱又是众人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去掉它,君子也是不为的。因此,君子时时刻刻要用“仁”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丢掉它。在忙碌时,在颠沛流离时,都要让自己保持着高尚的德性,与“仁”同在。

“仁”做为一个总的道德规范,一般人是不是很难做到呢?孔子认为,并非如此。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决心,二是要善于学习。

中国的传统道德是排斥了两种倾向的,一种是认为道德高不可攀,很难达到。另一种是:不见得要经过学习和个人修养,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这两种倾向是必须摈弃的。

如此,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提到首要位置上来了。

孔子本身很注重自身修养,重视“内省”,就是自己自觉地监督自己。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己的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可怕的呢?

他还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內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要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对照,引以为戒鉴。

孔子认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他还提出,人不怕犯错误,就怕有错误而不去改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的学生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什么意思呢?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反省什么呢?替人家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习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孟子是以孔子学说的正统传人自居的,对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他也有更加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

孟子认为:讲道德,重仁义,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天下国家。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偻上》)道德修养首先要从“我”做起,最后对天下、国家产生影响。这就是后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的源头。

孟子继承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予我如浮云”的人生精神,主张“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他坚持一个人生的基本原则: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点也不能给予别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点也不能向别人索取。

他所崇尚的,一种“尊德乐义,以义待利”的精神。这种豁达、健康的人生精神,对医治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精神疾病,不啻为一剂猛药。

人一旦做了金钱和物欲的奴隶,就会丧失心灵的自主,也会丧失生命的真正自由。因此,人应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和品行,只有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己的利益,尊德乐义,以义待利,才不至于被物所“物”,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其次,孟子倡导扩充价值的自觉,提出“四端”之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耻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就不能称作“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的根源。

“人之有此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人有这四个根源,好比他有手足。凡是有了“四端”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发挥并且扩充它,如火之初燃,泉之始溢。如能使之扩充,则可以保四海,如不懂得扩充之道,则不能事自己的父母。因为“端”只是个起点,自觉心原含有各种德性,但要想让各种德性圆满展开,必须有自觉的努力。其德性形成的过程,就是由对价值意识的内在自觉,进而扩充本有之价值意识,以达到各种德性的完成的过程。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自觉,是价值的自觉。这种价值自觉,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就形成了各种德性的根源。扩充这种自觉价值,人就完成了他自身的心性功夫。

再次,在道德修养中,孟子提出了“养气”的理论,这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重大创造。什么叫“养气”?养什么气?所谓“养气”是指人们经过学习、磨炼,培养一种基于高尚理想和志向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催人奋进,百折不挠。孟子称这种精神为“浩然之气”。

孟子是这么描述它的: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最为伟大、最为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丝毫不加伤害,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种气,必须同道义配合,缺少道义就失去了力量。这种气,是由道义的日积月累而形成,不是偶然的正义行动所取得的。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的价值观问题,他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是否有“浩然之气”。有了它,为高尚的理想奋斗,就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否则就成为庸人。这也是儒家人文化成精神的主要特征之所在。

孟子认为,人不仅有物质的一面,更有精神的一面,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在他看来,这种“浩然之气”是可以培养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养浩然之气要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磨炼。

由此,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概念。怎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孟子制定的标准是: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一个人身处温柔富贵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其人格;身处强暴威胁时,不能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这样的“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天下有道时就以“有道”来完善自己,天下“无道”时就会要为了“有道”而舍生取义、杀生成仁。

孟子这种崇义尚道的人生精神,后来发展成为泱泱中华的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浩浩历史上的无数慷慨悲歌。

儒家的人生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用世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十分推重,他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讲演中说:

“欧洲之所以驾乎我们中国之上的,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因为他们近来的物质文明很发达,所以关于人生日用衣食住行种种设备,便非常便利,非常迅速,关于海陆军的种种武器毒药非常完全,非常猛烈。所有这些新设备和新武器,都是由于科学昌明而来的。……中国没有的东西是科学,不是政治哲学。至于讲到中国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孙中山讲的“政治哲学”指的是什么呢?

他自己解释说:“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为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孙中山是把这段话完全赋予了新意的。他说革命者的“正心”和“修身”都是指“心理建设”,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思想建设”。他认为“人心就是立国之大根本”,“仁爱”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发展。

儒家的修身观,对于我们今天的“预防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首先,“预防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是道德文化和法制文化这两个层面,而契合两者的內在本质要求是修身。修身是完善人格的“养成教育”。修身作为一种主体的道德追求,不是随心所欲的事,而是主体的自觉、自需与自律。也就是说道德修养是不靠外力的。只有把道德规范变成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时,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有人也许会认为,传统的修身教育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更应该看到,这是先贤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思想遗产。剔除其时代性的糟粕,仍然会有许多优秀的内容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特别是对当代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预防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强化其激浊扬清的功能。预防文化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它与消极文化、腐败文化的直接对抗的使命性、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此消必长的斗争形势中所发挥的“盾牌”作用上。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等文化糟粕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求利、交换等文化理念,也会滋长消极和腐败文化。而修身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复杂的社会人生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健全的心理人格,增强心灵上的归属感,从而坚定正确的人生信仰目标。

再次,预防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需要以干部队伍为主体,同时不能脱离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修身虽然表现为个体的行为,但任何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会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效法,这样就会使更多的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对改善社会不良风气起到重要作用。修身不仅仅有道德上的作用,还可以凝聚众心,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如果从政的人能有很高的德行,那么他就会像北斗星那样,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以,我们从事预防文化建设,就一定要在文化上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这个突破点,就是道德文化建设这个大前提。这个着力点,就是修身教育。

现在领导干部的学习,或者办读书班,一般是以学文件为主,很少有专门讲传统修身文化的,这一课一定要补,哪怕是“恶补”也要补。应该增设专门的修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