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思想,可以从《周易。系辞传》中找到源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首先是从人性的修省发端的。
孔子讲“居安思危”,是从“中庸”的角度来谈的。他是个很注重从另一个方向拓展思路的人,也叫“反向思维。”荀子曾记载过他和学生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荀子。宥坐》)子路问他的老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呢?孔子说:如果你聪明绝顶,最聪明的办法是不要卖弄和表现你的聪明,你得学会“守愚”,把你的聪明遮蔽起来。如果你有了很大的功劳,你一定不能居功,而要学会避让你应该得到的东西。如果你勇力无边,那么你一定不要恃勇,而要在人们面前展示你怯懦的一面。如果你是个大富豪,富有四海,那么你必须要做个谦谦君子。
这段话是经过荀子转述的,它所体现的内容,看起来跟修身有关,实际上却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敏感:对“物极必反”现象的一种敏感。
不啻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一种对“物极必反”的警觉。老子的一部《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物极必反”的论述,最著名的,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九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二章》)等等。墨子是个不计较利害的人,但他也说“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故曰太盛难守也。”甜水井由于取水的人多很快就会枯竭,挺拔的树木招人注意,很容易被砍伐,灵龟很容易被人用来作占卜的工具,神蛇也容易让自己成为人类的牺牲。他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了很多现实的例证:“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墨子。亲士》)。比干被剖心挖肝,是由于他的刚直,孟贲被杀,是由于他的勇武,西施的下场是因为她的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招了妒嫉。这些人“不得好死,”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死在了自己的长处和强项上。这些都是对“物极必反”的领悟。
墨子讲“太盛难守,”荀子讲“物禁太盛”,这意思直接就是“物极必反。”
这种意识在提醒人们,注意修省心性,洞察时变,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这种忧患意识放而大之,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的体现。
各位朋友:中华人文精神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博大精深。我今天讲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几点,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大家可以多读一读相关书,我愿意给朋友们开个参考书目。我相信朋友们会有更深的领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