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1 / 1)

人文九课 何香久 936 字 5个月前

首先,我们应该弄明白什么是“人文。”

这些年,“人文”这个词出现的频律很高,成了一个“大词。”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从西方哲学概念中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人文”是中国的“土产”,而并非外来语。我们翻一翻《周易》,在《贲卦。彖辞》中就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讲的“天文,”是指自然,自然界的种种变化,犹其是天象的变化。“人文”则指的是人类的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建立。了解和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变化,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掌握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确立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而且贯穿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程当中,渗透在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你怎么能够把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区分开来?主要看他的文化,看他文化中所体现的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在外貌上很难一下子把他们区别开来,把他们区分开来就得凭借他们所携带的“文化符号。”所以一个民族如果丢弃了他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他自己的文化精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无论他的经济力量多么强大、科学技术多么尖端,他也只能成为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的附庸。一旦沦落到这个地步,这个民族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

南怀谨老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这句话像警钟,一直在我耳边响着。

我经常从另一个个角度来想,一个国家可能会被另一个国家灭掉,但是一个民族是不太容易被其它民族灭掉的。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了灭族式的杀戳,把屠杀放到流水线上去执行,结果又怎么样?所以让一个民族彻底灭亡,除非是灭掉他的文化。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说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十六大报告曾将其概括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确实是一个高度概括。中国的先贤,在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总结和挖掘过程中,贡献是很大的。他们所提倡的“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刚柔相济”的辨证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革故鼎新”的变通精神,“见利思义”的义利相制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以及“贵中和”的尚中贵和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等等。它们都属于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刚才说到的是它的“广义”。从狭义上说,它大体上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3、如何区分善与恶。如何尽自已的责任,从善去恶。总之,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很多,归之于两点,一是民族精神,二是创造精神。

西方讲人文精神,它是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很接近的一个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总结出它有讲三个方面的元素:第一个元素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第二个元素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科学的精神;第三个元素呢,是指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有意思的是,东西方虽然对人文精神的解释不同,但内涵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比如周国平先生讲到的第一个元素:人性或者说“人道主义”,最基本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把人看做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也就是人是最重要的,人比东西重要,人不光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在中国西周文献《尚书。泰誓》中就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的观点。这是世界上最早萌生的人本主义思想。当然儒家的人本思想中这一方面的内容就更完善,这一点我们以后会讲到。

毕竟,东西方文化有着出发点的差异,它们从根儿上就是不一样的。中华型的文化起之于“对人生的忧患,”希腊型文化起之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印度希伯来型文化则起之于对人生苦难的极度失望无助感。中华型文化在对人的“忧患”中仍存有以人的刚健有为去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印度希伯来型文化则是在对人生之“苦”民族之“苦”的痛切体验中把希望寄托于脱离生死苦海的“涅盘”或成为“上帝的选民。”

中华人文精神从它一萌芽的时候起,它的基本精神就是积极入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