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在他的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这个小官叫“漆园吏”,也就是一个林场的场长。还有一个说法认为“漆园”不是漆树园子,而是一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名字,大概相当于一个乡镇。那么庄子这个“漆园吏”也许就是个乡镇长的角色。这个“漆园吏”庄子不知当了多久,史料上没有记载。后来庄子一直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有时甚至要靠打草鞋为生。他虽与当时一些上层统治人物有交往,但在政治上不与他们合作,更鄙求仕取禄。当时诸侯之间战争不断,而庄子所在的宋国,正值暴君宋王偃在位。《战国策.宋策》用很多笔墨记载过这位暴君的行经,他先后灭绝了滕、薛诸国,败齐、楚等地,恶行比纣王有过而无不及。所以,庄子宁可过贫困潦倒的生活,也不愿与这样的人为伍。当时楚威王听说庄子的贤名,专门派使者以重金迎请庄子为相。让他出任楚国的国务院总理。庄子以轻蔑的口吻回答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时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行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任,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也是一个从旧贵族没落下来的平民知识分子,他过着贫困隐遁的生活,从事著述、讲学,但他的门徒并不多,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他门徒的记载。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说:“中国人是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人……而道家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命运”。庄子正是代表了中国进入精神成年期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有独创性的庞大学术思想体系,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后世以老、庄并称。
庄子的思想,体现在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该书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据历代学者考证,“内篇”是庄周所著,“外篇”、“杂篇”则为后学之作,还混入了其他学派的文章。但也有人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认为“外篇”、“杂篇”才代表庄子的思想,内篇则属于庄子后学的著作。《庄子》内、外、杂三篇中,其中思想倾向不尽一致,这反映了庄子学派内部思想上的分化。
解读庄子的思想、解读《庄子》这部书,有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藏在哪里?就藏在这部书的最后一篇《天下》篇中。庄子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庄子认为,这个天下是这样的无道、无奈,天下人又是这样的沉迷混浊,我还能认认真真地跟他说话吗?还能跟他们讲正而八经的道理吗?所以对这个不庄重的世界,“不可与庄语”。什么叫庄语?有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中说:“庄语就是庄子说的话。”这真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庄语”很好解释,就是庄重的语言,正而八经的话。庄子说,我的思想不能用正而八经的语言表述出来,只能以随机应变的话来引申,以借重别人的话来证明可信,并且以寓言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想法。这段话是打开他这部书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卮言”“重言”“寓言。”
什么叫“卮言?”卮,就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怎么才是漏斗式的话呢?漏斗这种器物,虚空无底,多少水注进去都会漏下来。庄子用漏斗来比喻,意思是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成见,就好像从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样。他只是替大自然渲泄声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他这只“漏斗”给漏下去。大自然往我这只“漏斗”里倾倒多少,我就漏下去多少。他不往里倒了,我也就不漏了。有的先生讲庄子,把“卮言”解释为酒后之言,因为“卮”同时又是一种酒具。北大王博老师就认为:“所以卮言就是无心之言,任何一句话你只要有心,经过琢磨之后说出来,就不是真话。无心之言才是真话。”这也是一种观点。
什么叫“重言?”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贤或当世名人的话,来论证要讲的道理。“重言”的关键是这个“重”字,这个字有两重意思,一是重量级的人物,二是重量级的语言,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我们看《庄子》这部书里,他有时把黄帝抬出来,有时把老子抬出来,有时借重他不太瞧得起的孔子,这些古人不够用了,自己再造一批“乌有先生”。让他们当“托儿,”思想的“托儿。”庄子和他们演双簧,让他们说出的话来验证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寓言?”言在此处而意在彼处,就叫做寓言。在《庄子》这部书中,“寓言”的比重占得最大,所以说“寓言十九”,十篇里面有九篇是用寓言的手法写出来的。庄子笔下的河伯海若、山灵水怪、浑沌魍魉、鸱鸦狸牲,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世界,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都成为他思想的一种载体。
为什么要用寓言和重言?庄子很了解世俗人心,同样的道理,你讲出来可能没人听,但如果是圣贤讲的,那就不一样了。庄子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父亲一般不给自己的儿子作媒介绍对象,为什么呢?“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儿子是自己的好嘛,我的儿子再笨、长得再丒,在当爹的眼里也是最好的,对不对?当爹的对女方夸耀自己的儿子怎么出色,总不如让媒人夸耀更能让女方相信。庄子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世俗的罪过。世俗人心就是如此。
所以庄子在他的书里搬出来许多圣贤,尧、舜、禹、文王、周公等等,不过你千万别当真,在他书里的文王不是真文王,周公也不是真周公,甚至孔子、颜回也都是用真名来假托其事。庄子有时甚至会“恶搞圣贤”,庄子说的你不信,孔子说的你就信了,殊不知,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说的就是庄子说的。不但孔子说的就是庄子说的,所有的圣贤都是庄子的木偶,都是庄子的代言人。
这“三言”的比例,庄子自己说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至于卮言嘛,每天都会出现,什么叫“和以天倪?”意思是我说出的话都是上天借我的嘴说的,大自然借我的嘴说的,体现得是老天和大自然的意志。所有我说的每一句话里都有“卮言”在其中。我们可能会说庄子这个人是一笔糊涂账,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剩下的只有十分之一,而他又说重言占十分之七,这笔账是怎么算的?十分之九加十分之七,那是十分之十六啊,这个比例不对。我们不能较这个劲儿。庄子的意思是说,他的寓言中可能包含着重言,而重言中又有可能渗透着寓言。两者之间往往互相交叉。
那么我们怎样读《庄子》这部书呢?
首先我们读这部书时,不一定非从开头往后读,因为现在我们读到的《庄子》,是由郭象本传下来的,郭象本的次序,历代争议纷纭。而且先秦人作书,是用竹简,一根竹简就是一行,若干竹简串起来就是一编,也就是一篇。篇与篇之间不一定要有连属关系。很多学者都指出,《庄子》中三十三篇,实际上都是可以独立成篇的。北大哲学教授王博先生讲《庄子》,从来不从第一篇《逍遥游》开始,而是从《人间世》开始,中心开花,然后左右两路突破,这也算是一个方法。我认为,读书无定法,至于读庄子,你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中间开花,但无论怎么读,最关键的还是要能够体悟。
这种体悟,就是禅家讲的“活参,”不能把庄子读死了,不要把《庄子》这部书仅仅看作一部哲学著作来读,也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思想来读,而应该把它当作庄子本人的一部生命史来读。从书里真正读出庄子的生活,读出一个活脱脱的庄子。这样读了,可以把我们的生命融入其中,用我们的心,去和庄子的心沟通,用我们的生命体验,去体会庄子的生命。虽然庄子在与我们相隔了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的另一端,但我们生命中和生活中的某一个部分,是肯定能与他打通的。
读《庄子》首先要抓住庄子哲学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一是庄子的“本体论”,也就是他所说的“道;”二是庄子的“人生论”,也就是“因。”庄子这一部书,说到家就讲了这两个字。把握住这个总纲,才能读出境界。
另外就涉及到读哪些书的具体问题,从古到今,注释《庄子》、解析《庄子》的书很多很多,我们选择起来会有些眼花瞭乱。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选择。我建议大家选三本书,一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这本书的特点,是收录了不少清代考据家对《庄子》文句的校改和字义解释,信息量较大。二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这本书应该以中华书局1961年7月版和之后的复版本为准。这本书的优点,是把郭象和他之后十余家的注释都收在书里,同时还收了成玄英的疏和陆德明的音义。另外就是读一些当代人解释《庄子》的著作,比如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版,2007年3月第3版。这本书以郭象本为底本,注释很精审,且篇篇有导读、有点评,每段之后有段意说明。这些对我们理解本文,都会起到引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