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位充满了谜团的人物,他的姓名、年龄、世系,以及关于他著作的种种,都有很多谜团。
按照司马迁《史记.老子传》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似乎把老子的姓名籍里说的很明白了。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老子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他死后的谥号,是春秋末期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相当于档案馆的馆长。司马迁并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郑康成注《礼记.曾子问篇》时,释“老聃”则谓“老聃,古寿考者之号”。在这里,老子这个名字就出现了疑问,似乎成为一个不知姓名之人。
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存疑,王念孙断定《史记》之文有误,应是“名耳字聃姓李氏”,其“伯阳”之号出于《列仙传》,《史记》传文因被窜改而造成了偏差。因为司马迁在《老子本传》中又提出了“老莱子”、“太史儋”可能与老子之名相混,这是造成后世对老子姓名歧说纷纭的重要原因。
首先,老子姓“老”还是姓李?
郑玄注《曾子问》曰:“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葛玄《道德经序》曰:“生而皓首,故称老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张君相曰:“老子者是号非名,考,考也,子孳也,考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江瑔《读子卮言》曰:“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
这里一说老子姓“老”,一说姓子,这两个姓都曾是实有过的古姓,宋国确有老氏,殷人(宋为殷之后)“子”姓,也有过记载,但老氏子姓,却找不到记载。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则认为“老一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他还举例说,“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借同音字为之,所借各异,故一姓往往歧为数姓”,如“荀卿亦作孙卿,田仲亦作陈仲,邹衍亦作驺衍,惠子亦作慧子”,“故老之亦李,亦语转而然”。
老子的年龄,司马迁《史记》本传中说他“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子”,这是有悖于常理的,这里用不着多说了。总之老子就这么成了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谜一样的人物。至于老子的世系问题,老子的姓氏问题、《老子》一书的成书问题等等,从先秦以后争议很多,限于时间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探讨了。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他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五千言,全书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后世虽然常将老、庄归于一家,实际上老、庄并不相同。李泽厚说:“庄与老有接近的连续关系,但基本特征并不同。老子是积极问世的政治哲学,庄子则是要求解脱的形而上学”。
与《庄子》不同,在《老子》一书中,我们很少能看到避世隐者的言行,不像《庄子》的文本记叙中,大量避世的隐士,如许由、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广成子、子桑户、孟子友、伯成子高等频频出现。
《老子》一书,体现了他的哪些思想呢?
《老子》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真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的内容。其观念可分为三组:
常,道,反;
无为,无不为;
守柔,不争,小国寡民----无为观念之展开。
这里的第一组观念为思想之根基,第二组则为其思想之中心,第三组反映了这一中心思想在人事上的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有个误解,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隐士哲学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这实在是对老子的误读。
下面我们谈谈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