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更大的手笔(1 / 1)

杀韩信,醢彭越,不失为吕后的两大手笔。

这两大手笔,写意出了吕后的风格。

这两大手笔,也让举国为之震撼。

彭越的肉酱送到了淮南王英布的封国时,英布正在狩猎。见到彭越的醢肉,一时间毛发倒竖,两手都是冷汗。“兴汉三杰”中,韩信、彭越相继被杀,他是惟一的幸存者了。他忽然有了一种预感,等待他的,将是同韩信、彭越一样的宿命。处置韩信,将其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的“陈县大会”,他是参加者之一,他亲自听韩信讲了“狡兔死、走狗烹;帝国破、谋臣亡”那番话,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字字锥心泣血啊。

从此,他开始秘密加强自己的军备与防务,准备着万一有那一天,绝不能像韩信、彭越那样束手就擒。

而经历了韩信、彭越两桩血案折腾的刘邦,也更多了一层忧虑,那就是吕后越来越显示出了她的政治锋芒。让吕后和萧何在自己离开中央时辅助太子监国,这条政令是从楚汉战争时就施行了的,所以吕后才得以培植羽翼,并可以擅自越权行事。这在群臣中也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凡事既听命于皇帝又必须听命于皇后。这种体制运行下去,一旦自己驾崩,继位的太子又性格懦弱,皇权旁落,即成必然结局。

所以,刘邦在彭越被诛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册封皇子刘恢为梁王,皇子刘友为淮阳王,并且通过修正属郡建置,增扩了两个封国的地盘。两个皇子虽然都非吕后所生,吕后也并没有对刘邦的分封方案提出疑义,毕竟天下姓刘,用同姓王逐渐取代异姓王,是大势使然。

但刘邦把易储这个问题又重新提出来时,吕后就不能稳坐椒房殿了。

再次提出易储,刘邦也费了一番斟酌。首先,他亲手提拔起的一些政坛新锐可以对沛丰系老臣形成抗衡,廷议中将不会形成“一边倒”的局面。其次,周昌之后,朝廷中不可能再有“期期不奉诏”的死硬分子。他不奢望群臣异口同声拥护他易储,只要他们不群起力挺,事情就会顺利得多。

吕后又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沛丰系的老臣们,她都一一拜访过了,没有谁能为她出一个真正管用的好主意。

有人建议:何不找张良来谋划谋划,他有智慧,在任何危局中都能反败为胜,更何况皇上对张良,始终是言听计从呢。

吕后就让自己的哥哥吕释之去拜求张良。

张良在大汉建国后就选择了“功遂身退”之道。他表示:我家五世相韩,韩亡国之后,我不吝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复仇,令天下震动。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达到了一个布衣所能达到的极致,应该心满意足了。

长安定鼎之后,张良随刘邦入关,他就学道家辟谷、导引之术,谢绝任何宾客,杜门不出,几乎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刘邦平息陈豨的叛乱,是生拉硬拽才把他搬出来随驾的。这以后他就明确表示自己“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仙人,神农时的雨师。据说他教神农服冰玉散,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炎帝少女追之,俱得仙去。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开国元勋,又常常为皇上出谋划策,现在皇上要更换太子,废长立幼,这是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先生怎么能高枕而卧,听之任之呢???张良说:将军此言差矣。当初皇上屡次处在危难之中,侥幸用了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已经安定,皇帝根据自己的喜爱想更换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事情,即便像我这样的臣子有一百个人也没有什么用处的。

吕释之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张良,一再恳求他出个良策。张良只好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去争辩的。我给你出个主意,以前皇帝曾下诏求天下贤士,有那么四个人,皇帝想招而没有招来。这四个人年岁已经很大了,他们都认为皇帝对人怠慢骄傲,因此逃避山中,坚持不与汉朝合作,不做汉朝的臣子。但是皇帝对这四个人很尊重,如果你现在能够不吝惜金银财宝,让太子刘盈写一封亲笔信,再派一个能说会道的辩士用卑词安车去执意邀请,他们是能够来的。请来之后,作为宾客热情款待,让他们常常随从太子入朝,有意让皇帝看见他们,这样皇帝必然会感到惊奇,而去询问事情的由来,问清楚,又知道这是四个贤人,这样对保住太子的地位肯定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吕释之非常高兴,赶紧去向吕后通报。吕后赶忙让刘盈和张良各自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这两封信的内容不见载于正史,在《殷云小说》卷二,倒是把张良的信收录其中,信是这样写的:

良白:仰惟先生,秉超世之殊操,身在六合之间,志凌造化之表。但自大汉受命,祯灵显集,神母告符,足以宅兆民之心,先生当此时,辉神爽乎云霄,濯凤翼于天汉,使九门之外,有非常之客;北阙之下,有神气之宾。而渊游山隐,窃为先生不取也。良以顽薄,承乏忝官,所谓绝景不御,而驾服驽骀。方今元首钦明文思,百揆之佐,立则延企,坐则引领,日仄而方丈不御,夜寝而阊阖不闭。盖皇极须日月以扬光,后土待岳渎以导滞;而当圣世,鸾凤林栖,不翔乎太清,骐冀岳遁,不步于郊莽,非所以宁八荒而慰六合也。不及省待,展布腹心,略写至言,想料翻然不猜其意。张良白。

大意是说:张良我敬仰先生的冰雪节操,身在尘世之间,而志在九天之上。自从大汉受天命而立国以来,祯祥灵瑞毕集,天神告以符命,天下民心归附,显示出了博大气象。先生当此时,却渊游山隐,我想这大概不是先生应取之姿态。当今元首求贤若渴,为求国家冢宰之良才,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现在正是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煌煌伟业靠人才来振兴,大好河山靠英才来建设,当今圣世,鸾凤不在广漠的天空飞翔,却栖于山林,骏马不在广阔的原野驰骋,却隐遁幽谷,如此怎么能安顿天下?我的一腔心思大体上通过这封短札表露出来了,想必先生能够理解。

这封信真是文采飞扬又情意拳拳。

张良派出使者去迎请这四个高人。

这四个高人是谁,他们就是被称为“商山四皓”的四个隐士,为首的姓庾,字宣明,因常在园中,号东园公。第二个姓崔,名广,字少通,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第三个姓周,名术,字元道,号称是周泰伯后裔,河内轵人,人称??GAE66??里先生。第四个名绮里季,《陈留志》介绍他姓吴,名实,字子景,居住在绮里,因号绮里季。我认为,“季”大概指他的排行,就如同刘邦叫刘季一样。绮里季,就是住在绮里的“老四爷”。史书上的记载语焉不详,所以也不知他老人家有什么背景。

“四皓”人未请到,使者只带回了他们写给张良的一封回信:

窜蛰幽薮,深谷是室,岂悟云雨之使,奄然萃止。方今三章之命,邈殷汤之旷泽,礼隆乐和,四海克谐,六律及于丝竹,和声应于金石,飞鸟翔于紫阙,百兽出于九门。顽夫固陋,守彼岩穴,足未尝践阎阖,目未曾见廊庙。野食于丰草之中,避暑于林木之下;望月晦然后知三旬之终,睹霜雪然后知四时之变,问射夫然后知弓弩之须,讯伐木然后知斧柯之用。当秦项之艰难,力不能负干戈,携手逃走,避役山草,倚朽若立,循水似济。遂使青蝇盗声于晨鸡,鱼目窃价于随珠。公侯应灵挺特,神父授策,盖无幽而不明也。岂有烹鼎和味,而愿令菽麦厕方丈之御;被龙服衮,而欲使女萝上绀绫之续?恐汩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谨因飞龙之使,以写鸣蝉之音,急守兔鹿之志,终其寄生之命也。

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我们这四个老家伙躲在这深山老林里,固守岩穴,脚步从未踏进过宫阙的大门,眼睛从未见过朝廷的模样,我们在山野里采食,在林荫下避暑,望见月亮暗淡下去才知道又过了一个月,看见霜雪盖在枝叶上才知道又变化了季节。这样的日子我们过得很惬意,我们请求能让我们恪守兔鹿之志,在这山林中终老此生。

张良再次精心挑选辩士,带上厚礼,恳切迎请“四皓”。

这一次没有失望。大概“四皓”为太子和张良的一片诚心所感动,终于答应随使者出山。

“四皓”来到长安,没有进宫,而是暂时安置在吕释之家里。

那么,“商山四皓”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太子幕府呢?《汉书.张良传》写到张良策划为太子请“商山四皓”时用了四个字“来,以为客”。

这个“客”字点明了他们此时的身份。“客”,即宾客。以宾客的身份跟从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客”的社会地位很高,主人即使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比“客”高,也必须礼遇“客”。比如以门客众多而著名的孟尝君,他和所有的宾客吃的是同样的饭食。刘邦崇拜的偶像信陵君,为了请贤士侯嬴赴宴,亲自赶车去迎接,并且为他留出了左边的位置。按常理,左边的位置是地位高贵的人坐的。信陵君为了表示对“客”的尊重,不但留出了最尊贵的位置,还自已执辔驾车,甘当仆夫。平原君的门客刀剑室是用珍贵的珠玉来装饰的,而黄歇的门客则全穿着用宝珠镶嵌的鞋子。“客”不是官职,也算不上什么头衔,往往没有具体职事的规定,也不受责任要求的束缚。但“客”由于身份特殊,常常能出入君主帐下,参议政要,是“士”阶层在正式的官吏结构之外的一种身份状态,是“士”与君主不通过政权机制所缔结的非契约式的合作。张良以“客”的身份延请“四皓”入太子幕,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为什么刘邦费尽心思请不到的“商山四皓”却被张良设计给请到了太子幕中呢?张良不是刘邦的谋士吗,他为什么不出主意早早把“四皓”给刘邦请了来???我们知道,刘邦这人是一向特别轻视,应该说是敌视儒生的,他起兵打天下的时候,凡遇上戴着儒冠见他的人,总要野蛮地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撒一泡热尿在里面,以示侮辱。见儒生,他一张口就是骂。他骂娄敬:“齐虏!以口舌得官,今妄言沮吾军”(《史记.刘敬列传》),他当众折随何功,谓之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史记.黥布列传》)!他命使者回复郦生的谒请:“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史记.郦生列传》)。被他拒绝的郦生自称“高阳酒徙”,刘邦才答应见他。刘邦轻儒??G8BA0??士的名声很响,所以“四皓”“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张良对刘邦吃得很透,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用“卑辞安车”的要求让刘邦去请“四皓”。因为刘邦这人从来就是把知识分子的尊严当儿戏的,因为专制从来就是尊严的对立物。

“四皓”果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作用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他们刚刚被安顿在吕释之府上,刘邦就病倒了。这一回他病得很重,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心情很抑郁,谁也不愿见,连戚夫人也不准进他的寝宫。身边只留下一个侍奉的太监,一连数日不上朝,直到国中再一次发生了震天动地的大事——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

这里还得说一说英布。

英布与彭越一样,原本也是盗贼出身。他是六县——现在安徽省六安县东北——一介平民,青年时代因犯法受过黥刑。这种刑罚是在犯人的脸上用刀刺上字,再涂上青墨,那字就永远留在脸上了。英布受刑后又称“黥布”。他定罪后在骊山服刑,不久就逃亡到长江一带做了强盗,后来他带的这支强盗队伍归附了项梁,成为项梁手下最勇猛的战将。当时楚军之所以屡战屡胜,与英布的骁勇善战是分不开的。英布的部队往往成为楚军的先锋,战功卓著。项羽在关中分封诸侯,英布被封为九江王。他小时有人给他相过面,说他“刑而王”——受刑后就有称王的定命。所以他受了黥刑后反而很高兴,为此曾颇受人嘲弄。没想到几年后这个预言就应验了。英布封王后与项羽的关系走得更近,他曾执行项羽的命令,秘密击杀从彭城迁往彬县的义帝熊心,可见两个人关系很铁。但后来因见疑于项羽,英布背楚投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被刘邦立为淮南王。他在垓下战争中发挥过很关键的作用。汉建国后,他继续封王淮南。

英布谋反,起因也是因为仇家告密。

英布有一位漂亮的宠姬,身体不太好,经常要去看医生。她的私人医生与中大夫贲赫住对门,贲赫以为自己是内臣,也不避嫌,反而想通过讨好这位宠姬来和英布套磁。所以每当这女人来看病时他都要去医家慰问,还经常送一些贵重的礼品给她。有时干脆就在医生家里和她一起饮酒。

英布知道了这件事,怀疑贲赫打他这个妃子的主意,很气愤,就准备逮捕贲赫治罪。

贲赫闻讯,连夜逃往长安,告发英布集结军队、准备谋反之事。相国萧何不相信贲赫的话,他跟刘邦建议先把这个贲赫关起来,再由中央派员去六郡,调查清楚这件事。

英布得知贲赫出奔长安,心里十分忐忑,听到中央派了使者,害怕自己重蹈彭越的复辙,就真的举兵造反了。

英布首先东击荆王刘贾。刘贾是刘邦的叔伯兄弟,是早年追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战将,从军数年,经历过不少战阵,但他毕竟不是英布的对手,头一番交手,就败下阵来。刘贾败走富陵(今江苏洪泽北),英布紧追不舍,终被英布击杀。英布又进攻楚国,楚王刘交发兵迎战,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僮县(今安徽泗县东北)之间摆开战场,刘交又大败逃入薛县。

英布是很自负的,举兵时,他对部属说:“皇上老了,已经厌恶战事了,肯定不会亲自出征。他麾下的将帅中,除去死了的韩信和彭越,其他的人都不足畏。”接二连三的胜利,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很震惊。他的病体还未康复,折磨人的怪病时时发作,让他的情绪很坏,他决定让太子刘盈挂帅,征讨英布。并宣布废去英布王位,册封赵姬所生的刘长为淮南王。

吕后知道了刘邦让太子挂帅的消息,忙分咐吕释之去向“四皓”讨个主意。“四皓”很果断地说:“太子不能挂帅。因为他已是嗣君,如果挂帅出征,即使有功,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帮助;万一失败,不正给人一个无用的把柄了吗,那么废立之祸就在眼前了,赶快让皇后阻止这个决定。”??

于是吕后就按“四皓”教的办法,在刘邦跟前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让刘邦收回成命。

刘邦说:英布这家伙虽然勇猛,却是个蛮力有余而智力不足的莽汉。此前我问过西楚令尹薛公,他跟英布曾经一起在项梁手下共事,对英布十分了解。他也说英布这次举兵,必定会以退保南方为基本策略,不值得我亲自出征。况且这次征讨英布的主将是曹参,又有灌婴,郦商这些骁将辅佐,各诸侯王亲自率兵出战,正是太子建功的时候。

吕后说:韩信、彭越死了,英布就是独一无二的枭雄了。况且出征的将领都是皇帝的旧属,让太子去统领他们,无异于使羊将狼,怎么能指挥得动?而且英布得知皇帝不能亲征,他一定会改变退保淮河的战略,而直接进攻中原。皇上虽然身体欠安,但就是坐在辎车里指挥,众将领谁敢不尽力?为了江山,皇上也只能承受些劳苦了。

刘邦无奈,只好答应不让刘盈挂帅了,他御驾亲征讨伐英布。

张良由于身体支撑不住,无法随军,他和众臣一起到灞上为刘邦送行。张良建议刘邦将原属周勃等直辖的上郡,北地、陇西等郡的车兵、骑兵,和从巴蜀征调的材官和中尉率约三万人,交给刘盈调遣,成为太子卫队,驻军霸上,以防有变。刘邦当场答应了。

走完这步险棋的吕后不能不佩服张良送别时的这番进言,刘邦抱病出征,万一出现不测,太子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后果不堪设想。太子手上有了兵权,即使前方出现变故,也可应付裕如。

她心里暗自庆幸,幸亏早早请来了“商山四皓”,这是比杀韩信、诛彭越更大的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