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奉天殿举行盛典,向天下宣告:北京宫殿,今已告成。到2020年,故宫已经六百年了!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它从明皇宫到清皇宫,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几经蝉蜕,几度新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历经艰难。从清朝皇宫演变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所收藏和皇帝享用的宝物,成为博物院的藏品,从而成为属于人民的国宝。从“宫”到“院”,这条道路,走了几百年。
辛亥革命以后,故宫一分为二:后宫仍为旧皇家禁地,前廷于1914年2月4日成立国家古物陈列所,将沈阳故宫和避暑山庄等处文物集中转运过来,暂存于武英殿等处,并利用武英殿西配殿开放。
1924年11月5日下午4时10分,溥仪等清皇室成员搬离故宫。11月7日,临时执政府发布命令:清理原宫内公产私产,昭示大众。善后委员会由政府和清室双方人士组成。点查清宫物品,以宫殿为单位,逐件编号,依序登录。经过五年多时间,清宫物品清点结束,随后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载录每一件文物的编号,品名,件数以及参点人员、监视人员的姓名。清宫遗留物品,有117万件之多,留下完整记录。这些文物就成为后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在乾清宫前举行隆重典礼。这一天,神武门上镶嵌李煜瀛手书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当天,故宫正式开放。自永乐建宫五百多年来,人们第一次可以游览故宫中路三大殿和后三宫等宫殿,两天内前来参观的多达五万人。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故宫又一分为三,后宫部分为故宫博物院,前朝部分为古物陈列所,午门外两庑及端门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之后,故宫逐渐合而为一,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午门外两庑及端门建筑也交故宫博物院。另建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合并为国家博物馆。这项分割与合并,直到 2008 年才结束。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象征着宫廷文物从君有到民有、从君爱到民爱、从君享到民享的划时代的转变。
先说从君有到民有。在古代中国,掌握着至高权力的帝王,必然是全社会最高端、最精美、最稀缺、最珍贵物品的拥有者、收藏者、享用者。经过历代传承和融汇,这些国宝最终为国家所有、民众共享。
1949年,改天换地,发展空前。百年以来,几代中国人对故宫古建和文物的守护、利用与研究,都做出了各自的重大贡献。不少社会贤达以爱文物、爱国家之心,从文物市场以重金购买文物,捐献给国家。仅以张伯驹为例。张伯驹(1898—1982)曾以重金购藏被溥仪携带出宫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赵孟 草书《千字文卷》收藏。《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迹,他爱同身家性命,抗日战争中曾把此帖缝在随身穿的棉袄里避难。隋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张伯驹变卖房产并搭上夫人的首饰才将其买来。后张先生将《平复帖》《游春图》和《千字文卷》等书画巨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故宫博物院在景仁宫特设景仁榜,将捐献者姓名镌刻于墙上,并出版《捐献铭记》,以做永久纪念。
还有就是从君享到民享。昔日民众不能涉足的皇家紫禁城已成为今天民众可以畅游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受到国人和世人的空前关注和热爱。参观故宫,共享故宫,这个现象,日趋鲜明。以2011年巴黎卢浮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卢浮宫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860万人次,故宫博物院全年参观人数为14112384人,约为卢浮宫参观人数的两倍。据统计,2016年北京故宫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601万人次,2018年则达到1740万人次。故宫成为迄今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院。
六百年的故宫,依靠中华文化养育,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
从宋宫到清宫,北京故宫的直接收藏,可以上溯到北宋汴梁,曲折历程,已有千年。宋代宫廷收藏丰富,“靖康之乱”后,典籍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迁都临安,又广泛收藏。蒙元兴起,先灭金朝,再灭南宋。南宋灭亡,宫廷收藏随着元定鼎大都(今北京),也运到大都。元亡明兴,明大将徐达将元朝内府所藏运到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宝物回到北京。明亡清兴,明朝宫廷藏品又为清廷所有。所以,清宫承接的文物,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总汇。
故宫的建筑、人物、珍宝——器物、服饰、珠宝、书画、典籍、档案等——早已不是皇家的财富,而是士人、匠师、能工、夫役等,用鲜血、智慧、汗水和生命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后人对中华文化遗产,既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更应行以守护之职、关爱之举、学习之实、弘扬之责。
故宫既是中华的,故宫更是世界的。故宫博物院早在1987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而且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故宫六百年证明:中华民族已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辉煌的贡献,而且正在做着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