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启皇帝生命的最后两年,辽东战场出了一位不怕死的人,名叫袁崇焕。他提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方略,先后两次打败后金骑兵,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暂时遏制了后金军南下的脚步。
先看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指向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一带)。明辽东经略高第是个阉党分子,胆小如鼠,他命令军民全部撤退到山海关以内。山海关外有个小官宁前道袁崇焕,坚决不撤,他要率领兵民万人,守卫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宁远城。高第命令他撤,他说:“我是宁前道,官做在这里,应当死在这里,我坚决不离开。”别人说他兵单势薄,他说:“我一个人独卧孤城也要阻挡敌人!”袁崇焕率领军民抓紧修缮城池,坚壁清野,清查内奸,在城墙上部署了从葡萄牙进口的红夷大炮。刚部署完,后金军号称二十万大军就到了宁远。
二十三日,后金军四面围城。袁崇焕指挥从城上放红夷大炮,一炮歼敌数百。后金收兵回营。
二十四日,后金军推着楯车,掩护兵士,靠近城墙,挖城打洞。袁崇焕亲自带勇士从城上用铁丝吊火球顺下,火烧后金挖城士兵。后金企图挖洞攻城,遭到失败。明军又在城上施放红夷大炮,炮打之处,一片火海,八旗官兵,死伤遍野。兵士抢运尸体,到远处砖窑焚化。天晚,后金军又撤回大营。
二十五日,努尔哈赤亲自督战,后金军再度蜂拥攻城。八旗兵退缩,不敢前进,巴雅剌(护军)挥刀督阵,兵士进而再退,退而再进。突然,大炮再发,所击之处,一片火海,八旗官兵,人仰马翻。此时,一片哭声响起。从城上遥望,见后金一员大将受伤,用皮革包裹,众兵抬着,号哭奔逃。这个受伤的大将是谁?根据史料记载,此战后金军没有一个贝勒受伤,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受伤的大将就是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
二十六日,后金军一部分继续攻城、掩护撤退,一部分涉冰渡海,烧了宁远的后方基地觉华岛。
就这样,宁前道袁崇焕坚守宁远,取得胜利,打破了后金常胜的神话。
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后,天启帝提拔袁崇焕为辽东巡抚,袁崇焕组成一条山海关—宁远—锦州的关宁锦防线。辽东经略王之臣驻山海关,巡抚袁崇焕驻宁远,总兵赵率教驻锦州,分兵御守,互相援应。
同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可能因为炮伤感染,死去。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为雪父之仇,也为巩固汗位,又策划发动了进攻宁远和锦州的宁锦之战。
天启七年(1627 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领八旗军,分左、中、右三路,兵临锦州城下,距城一里,安营布兵,包围锦州。皇太极吸取宁远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强攻的战术。他先派人招降,明守城总兵赵率教应付、和谈、拖延。第二天,皇太极率军攻城,赵率教督兵严守。就这样,皇太极战不胜,又和谈;谈不成,再攻城。和战交替,半个多月。赵率教坚持袁崇焕的经验,“凭坚城”,也就是依靠城池固守,不出战。
皇太极见锦州城攻不下,就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困锦州,亲率主力去攻打宁远。
二十八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皇太极说:“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看来是志在必得。
袁崇焕派出名将满桂率精锐出城,背依坚城,城上有火炮掩护,两军驰突,马颈相交,矢镞纷飞,战况非常激烈。明军骁勇杀敌,后金军招架不住,退回锦州。
皇太极率军退回锦州后,发动八旗官兵,再次攻打锦州城。明军全面御守,施放大炮,八旗不敌,败下阵来。
总计,宁锦之战,先锦州,后宁远,再锦州,大小数十战,后金战败而去。明军官兵,人人敢死,建立了数十年未有之武功!
自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向明朝挑起战争,到天启六年(1626年),八年以来,明朝一失抚顺,二失清河,三失开原,四失铁岭,五失沈阳,六失辽阳,七失广宁,八失义州,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而宁远和宁锦之战却恰恰相反,后金一败再败,而明军一胜再胜。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当然,两军胜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明军之长是“凭坚城,用大炮”,之短是“野战争锋,马颈相交”;后金军之长是“集中兵力,骑兵冲突,拼死决斗,速战速决”,之短是“攻占坚城”。
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的高明之处是“凭坚城,用大炮”,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当然,军队的后面是政治,明廷君主无能、政治腐败是其辽东最后败局的根本原因。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六月,袁崇焕指挥辽军取得宁锦大捷,展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立下大功。明朝上下,举国相庆,封功论赏。但是最大的功臣袁崇焕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和尊崇,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袁崇焕愤而辞职,黯然回乡。
这时,天启皇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