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明朝处于国势衰落、危机四伏的阶段。自明英宗“土木之变”以后,明朝从辉煌年代步入下滑的轨道。特别是经过正德和嘉靖六十年的折腾,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时代呼唤一位“中兴之君”,而隆庆皇帝做到了吗?
隆庆皇帝朱载垕继位以后,立即实行新政,就是打着嘉靖的旗号,把嘉靖的政令都反过来。
第一,宣布大赦。对因为向皇帝建言而受迫害的官员,给予平反、复职、重用、追谥、褒恤,并惩办谄媚助恶的官吏。
第二,禁止斋醮,拆毁道观神坛,逮捕、惩治方士。
第三,对嘉靖皇帝的生父、生母削减祭祀礼仪等级。
第四,停止土木营建,免去部分过去拖欠的赋税,减轻民间负担。
除了国家大政,隆庆帝还把自己家里被扭曲的家庭关系翻转过来。他最耿耿于怀的是生母杜康妃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因此给予彻底翻转。
接着,隆庆帝又抓紧为年已五岁的儿子举行命名典礼,给这个孩子正式取名为朱翊钧。隆庆二年(1568年)又立朱翊钧为皇太子,这就是未来的万历皇帝。隆庆六年(1572年),朱翊钧十岁,隆庆帝为他举办了冠礼。钟粹宫是东六宫里的一组宫殿,原来叫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为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为兴龙殿,后殿为圣哲殿,特意安排皇太子朱翊钧(万历帝)住在这里。
隆庆帝登上皇位后,倒是不修玄、不养道士,但是他完全脱掉了“好皇子”的外衣,成为一个懒惰、贪财、贪玩、好色的皇帝。他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特别懒惰。隆庆皇帝的懒惰主要表现在怠政。隆庆改元刚刚十天,他就连续宣示“免朝”。隆庆帝三十岁继位,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强的年华,但他表现为“四个很少”——很少上朝听政,很少批览奏章,很少经筵日讲,很少躬祭庙祀。即使上朝,也是不咨询,不表态,不批示,不干事。朝臣上奏谏言,他也不理不睬。
第二,特别贪财。史书说他想把天下库藏都转到内库里,供自己享用。明朝的库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库银,就是户部账上和库里的银钱,也就是国家或国库的银钱;二是帑(tǎng)银,是皇帝账上和内库的银钱,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库银,皇帝可以下令动用,但必须经过户部;帑银,皇帝可以不通过户部,直接花销。隆庆帝就从国库拨钱入内帑,归他个人支配。
第三,特别贪玩。隆庆帝像他皇父一样爱玩,喜欢瓷器、珠宝等。如瓷器,一次就谕旨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瓷器十多万件套。隆庆帝还特别喜欢黄金,用户部的六万两银子买黄金一万两,给自己使用。有了黄金,还要珠宝,骚扰天下。这些白银、黄金、珠宝、瓷器,供隆庆帝在后宫挥霍享受。
第四,特别好色。隆庆帝一再下诏,多选宫人,每次都在三百人左右,为此竟在江南地区引发“拉郎配”的风潮,也就是为了不被宫里选走,父母不惜把女儿匆匆嫁给不般配的夫家。他频繁封授妃子,甚至临死前一个月还封了四位妃子。
以上这些,看似纵情享乐,荣华富贵,实际上是以透支身体、危害国家作为代价。由于色痨(可能是今天所说的结核病)引发中风,朱载垕做了六年皇帝,就病死了,年仅三十六岁。
好皇子变身如此皇帝,叫人怎么不担心,国家怎么办?内阁辅政帮了大忙。隆庆朝始终有一个强势内阁在运转主政。
隆庆朝先后入阁任大学士的有九人,时称“九相”。内阁首辅,先后有三人。
第一位首辅是徐阶(1503—1583),今上海人,小时候刚满周岁就掉入枯井里,被救出三天后才苏醒;五岁随父出行,从山上摔下,幸好衣服挂在了树上,得以不死;后来科举考试中了探花,就是鼎甲的第三名。他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入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首辅,在嘉靖、隆庆交替时,颁布一系列措施,纠正前朝弊病,有较高声誉。
第二位首辅是李春芳,在徐阶退休后接替其做首辅。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为人温和,诚心笃行,渊学宏才,但是受高拱排挤,主动请求致仕,也就是退休回乡,后来得到善终。
第三位首辅是高拱,原为隆庆帝在东宫的老师,因徐阶推荐入阁,后来继任首辅。
此外,还有一位大学士,虽不是首辅,但地位迅速上升,才干得以展现,他就是张居正。他后来作为唯一一名隆庆朝大学士进入万历朝内阁,并成为首辅。
因为这个强有力的内阁始终在正常运转,隆庆朝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明朝与北方蒙古俺答汗的“隆庆和议”。自正统以来,蒙古接连骚扰,烽火连绵,京师戒严,不得安宁。“隆庆和议”之后,边费由每年近百万两减到二三十万两,而且西北部边境数十年维持和平,直到明末。
第二件大事,就是任用戚继光等抗倭,取得胜利,开放海禁,发展贸易,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并允许民间在海上贸易,重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
这两项业绩使隆庆帝的懒惰和放纵,似乎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无足轻重了。其实,功是功,过是过。正确的历史态度是,肯定功绩,为后人提供历史经验;批评过错,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