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的传奇 ——杨士奇为何能连做四朝老臣(1 / 1)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也就是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把皇权提高到极致。永乐朝,朱棣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之后,内阁的权力逐渐加大,内阁大臣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明朝的内阁设在皇宫里的文渊阁。这个文渊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后来清朝在皇宫里又建造了一座文渊阁,专门用来存放《四库全书》。清朝的内阁就不在文渊阁了,有专门的内阁大堂,在文华殿的南侧。本讲要说的是明代内阁的传奇人物——四朝重臣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很小就失去父亲,随母改嫁罗家。家里非常贫寒,但是他学习勤勉,很早就靠教书来养活自己。在建文初被召入翰林,参与纂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帝即位,杨士奇改为编修,不久又进入内阁。永乐二年(1404年),他被选中做了皇太子朱高炽的老师。杨士奇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连续做了四十三年内阁大臣,其中做了二十一年的内阁宰相,这在明史中是唯一的一人 。

那么,杨士奇怎么能做到上面说的这个“唯一”呢?他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为臣之道,又是什么呢?

首先讲杨士奇的为人之道。

杨士奇为人德善器广,也就是道德高尚,为人善良,心胸大器。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带着岭南土特产馈送给大臣们,有人举报这件事,把所谓受贿名单报给永乐皇帝。皇帝看名单上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他来问。杨士奇回答:“徐奇去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给他送行,我正好生病了,就没有参加,所以土特产也就没给我。”这样如实汇报,就推翻了所谓行贿受贿的说法。杨士奇接着劝慰皇帝:“徐奇送点土特产,答谢给他送行的人,应该没有其他意思,再说也没什么值钱的,一点土特产而已,况且是收了还是没收也并不一定。”于是,永乐帝就撕掉了那份名单,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永宣内阁有著名的“三杨”,就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杨荣在永乐朝曾经做过内阁首辅,性格坚毅,遇事敢为。他多次随从永乐帝北征,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是杨荣曾私自接受边将馈送的良马。皇帝知道后,问杨士奇怎么处理。杨士奇说:“杨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太介意他小的过错。”皇帝笑着说:“杨荣曾经说你的坏话,你不报复他?”杨士奇说:“愿陛下像宽容我一样宽容杨荣。”后来,杨荣觉得过去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融洽。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杨士奇在皇帝身边,如果不是善良大器,随便一句话,就可能置人于死地。但是他奉行做事先做人的原则,无论官位多高,皇帝多信任,都是与人为善,出于公心。

接下来讲杨士奇的为官之道。

杨士奇为官尽职尽责。洪熙帝即位,杨士奇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天,洪熙帝来到便殿,看见杨士奇来了,就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很好的意见。”杨士奇直言道:“皇帝恩诏岁供减半,诏令刚下两天,惜薪司就传旨,征收红枣八十万斤,违背了皇帝恩诏。”皇帝立刻命令惜薪司减去一半。

明朝废除元朝的行省,除了南直隶和北直隶之外,定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洪熙时,尚书李庆建议,把军队剩余的马匹发给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发给各省,让各省按年缴纳马驹。杨士奇直言:“朝廷选贤授官,是有更高期许的,如果派他们去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怎么向天下后世交代!”洪熙帝没有回应。杨士奇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见。洪熙帝还是没有回应。过了一段时间,洪熙帝在思善门召杨士奇说:“朕怎么能忘了你的谏言呢!我耳闻李庆这些人不喜欢你,朕想着你已经被孤立,怕你妨碍了一些人的利益而受到伤害,所以不便因你的谏言取消那个养马的建议,现在有借辞了。”说完,洪熙帝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上报的养马不便疏,然后命人起草谕旨,立即执行。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士奇尽职尽责,洪熙帝也极力维护他,君臣有良好的关系。

以上说了杨士奇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那么,他长期辅佐皇帝,有什么为臣之道呢?接着来讲杨士奇的为臣之道。

杨士奇为臣忠诚勤慎。永乐皇帝为立太子一事犹豫反复。永乐九年(1411年),皇帝回到南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杨士奇说:“太子又诚实又孝顺,而且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心爱人。”永乐帝听了,踏实多了。第二年,永乐帝北征突然回来,太子迎驾迟缓,皇帝不高兴,当即把太子身边的官员黄淮等人下了监狱。永乐帝又召杨士奇问太子的情况,杨士奇说:“太子孝敬如初。迎驾迟了,都是我们的罪过。”

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帝回到京师,听说汉王朱高煦密谋夺嫡不轨,就问太子身边的大臣吏部尚书蹇义。蹇义回避了,不回答。皇帝又问户部尚书杨士奇。杨士奇坦然说道:“我和蹇义都在东宫,外人没有敢跟我们两人说汉王事的。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往藩国,都不肯去,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又请求留守南京。”言外之意,留守南京应该是太子的事,汉王这样做,他的野心昭然若揭。永乐帝听了不说话,便回宫了。

在这场夺嫡风波中,才华横溢的解缙丢了性命,而沉着老成的杨士奇却拥立太子成功。他的为臣之道,是忠诚而谨慎。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反叛,宣德帝亲征,平息叛乱。有人建议,赵王和汉王是一条心,干脆乘势去擒拿赵王。内阁大臣杨荣极力赞成。杨士奇说:“要有事实根据才能行动。”杨荣大声说:“你要阻挠大计!现在叛逆的人说赵王和他共谋,怎么就说没有事实根据?”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永乐帝)有三个儿子,皇上只有这两个叔父。有罪者不可赦,但无罪者应当宽厚待之,如果可疑,就加以防范,何必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呢?”直到返回皇宫,宣德帝还在思考杨士奇的话,对杨士奇说:“现在大家都在议论赵王的事,应该怎么办?”杨士奇说:“赵王最亲,陛下应当保全之。”皇帝说:“我打算把群臣的奏章拿给赵王,让他自己处理,给他个警告,怎么样?”杨士奇说:“好主意,如果赵王再得到您的一封信,就更幸运了。”于是,宣德帝派使臣拿着皇帝的诏书到了赵王府。赵王得书大喜,哭泣着说:“我可以活了!”这个永乐、洪熙两朝都没有解决的赵王的问题,终于得到和平解决。

宣德帝崩,九岁的英宗即位。张太皇太后推心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就派太监到内阁商量,然后裁决。正统之初,朝政清明,“三杨”立了大功。后来,杨荣死了,太皇太后死了,杨士奇也病死了。“三杨”退出政坛,标志着明朝结束了“永宣之治”的局面。

杨士奇身历五朝,辅佐四位皇帝,长期在宫中值守,还能善终,寿至八十,其为人德善器广、为官尽职尽责、为臣忠诚勤慎的三个法宝,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