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宝物 ——宣德炉、甜白釉、掐丝珐琅(1 / 1)

明朝在永乐、宣德期间,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版图一统,万国来朝,恢复唐宋礼法,文化再现繁荣,继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后,出现了一个“永宣之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皇宫宝库,增加了宣德炉、甜白釉、掐丝珐琅等声名远播的名器宝物,而《永乐大典》则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文化标志。

先讲宣德炉。宣德炉,顾名思义,就是宣德朝生产的铜香炉,以质量优、工艺精、造型美而流传于世,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宣德炉的出现不是偶然。明朝经过洪武到宣德五朝近七十年的开创和经营,出现“永宣之治”,而且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气象。

一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文化上着重于唐宋文化传统的恢复与传承,带着创业的勃勃生机和宏大气象,这正是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文化表现。

二是四面睦邻,文化交流。从四域八方的国家或地区汲取多种文化营养,开拓了文化视野,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三是朝廷重视,皇帝有才。这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在明代帝王中,宣德帝是第一位兼具文武的君主。他是一位读经史、著诗文,善书法、长绘画,爱音乐、会抚琴的文化皇帝,从小长在宫中,身份高贵,有很高的修养,但不拘小节,喜爱大自然,又顽皮好斗。宣德帝除留用永乐时的宫廷画家外,更征召民间画家入宫供职,身边聚集了不少画家。当时有一位画家、书法家谢环,永嘉(今属浙江温州)人,善画山水,久负盛名,被征入画院,封赏授官。宣德宫中还有一位画师戴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被誉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有谢环、戴进这样的画家在身边,宣德帝经常作画、赏画、品画、论画。宣德帝的书法也很好,不仅经常挥毫,笔笔中锋,画画中正,而且鉴赏书法,造诣颇高。

所以,包括宣德炉在内的精粹文物,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可以从这些瑰宝中看出永宣时期的文化气势,领略永宣时期的文化精髓。

除了宣德炉,永宣时期其他宫廷制造也得到大的发展。朝廷派出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又派使臣多次到达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也已开通,这些都使宫廷制造勃发了新的生机。

明代设立御用监,专门为宫廷制作精美的家具、珐琅器、玉器、漆器等,不仅为当时宫廷所用,而且传承有序,成为今天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恐怕就是瓷器。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在景德镇元朝浮梁磁局旧址上加以扩建,设立御器厂,为宫廷烧造瓷器。御窑烧造的瓷器全部属于宫廷,其他人和部门都不得拥有,更不能使用。每件瓷器都遵照皇帝旨意,由宫廷发放官样,御窑照样生产,产品严格验收,入选瓷器送至皇宫,落选瓷器打碎掩埋。总之,御窑的瓷器,从官样、制作、烧造、使用、保管到落选瓷器处理,都由皇宫严格掌控。

御器厂实行匠籍制,集中了全国优秀的陶瓷工匠,有朝廷特设的画局,负责设计式样纹饰,又垄断优质原料,几乎不计成本,生产出精美的御制瓷器。

永宣时期烧造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宣窑”就是当时最精美瓷器的“代名词”。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红、白、青”三个字:红是红釉为贵,白是甜白为美,青是青花浓艳。

首先讲红——红釉为贵。朱元璋以红为贵,以红为吉,如红巾、红塔。明朝的“明”,左为“日”,右为“月”,都属火,都尚红。明朝官服的颜色也是尚红,以红色为高贵。

所以,明朝宫廷用瓷也一度以红为贵。红釉瓷器非常难烧,非常稀少,有时一窑甚至数窑才能烧成一件。所以,明初宫廷红釉瓷器数量特少,极为罕见。

接下来讲白——甜白为美。永乐帝偏爱甜白釉瓷器。永乐时,景德镇御器厂创制一种白色瓷器,因釉色甜润而洁白,俗称甜白釉。这种甜白釉瓷器受到了永乐帝的青睐。

最后讲青——青花浓艳。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以青花浓艳为特色,在瓷器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永宣御窑进入高峰期,出产瓷器不仅精美,而且数量大得惊人。如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监题准烧造各样瓷器,一次达443500件。而朝廷一次就赏赐朝鲜国王十套餐桌使用的瓷器。

除了宣德炉、御窑瓷器以外,明朝宣德时期还有一项文化瑰宝,就是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通常是铜胎,用铜丝按照胎上绘好的纹饰,沿着边缘掐焊铜丝,然后点上不同的釉彩,再入炉窑,在约800摄氏度的火中烧造,出炉以后,打磨抛光。据传,一件珐琅器约需108道工序方能完成。珐琅这种技艺来自外域,元代传入中国,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达到一个高峰。珐琅器融合中华文化,经过艺师工匠之手,精彩夺目,巧夺天工,成为中国工艺品中一支绚丽的鲜花。因为景泰年间珐琅器多有年款,所以俗称景泰蓝,实际上从故宫收藏看,宣德时期生产了很多珐琅器的精品。

永宣文化,更有书画。永宣时期,朝廷致力于营造“以能纳其心于规矩之中”的政治情怀和文化氛围,最具有时代风格的书法形式就是“台阁体”,也就是严谨的楷书,书风端庄典雅,运笔自然流畅。22937卷、总字数约3.7 亿的《永乐大典》,就是以“台阁体”誊写的。当时,永乐帝组织了一千三百多人参与誊写,抄完以后装订成书,存放在文渊 阁里。这个文渊阁不是现在故宫里的那座文渊阁,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是 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用来保存《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 存放《永乐大典》的明代文渊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无论是永宣青花、宣德宝炉,还是掐丝珐琅、书法绘画,在帝制时代,只有皇帝和家人等少数人可以享受,而如今,它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