歉意 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后悔与改变(1 / 1)

习惯性取代“对不起”的两种方式

离婚时,我真的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对孩子爸爸一直的责骂。那段时间,因为觉得以前的委屈无处倾诉,所以我在睡觉的时候也在生气,有时甚至会爬起来拼命喝冷水。有一天,我叫醒孩子们,对他们说:“如果爸爸联系你们,你们应该怎么做?我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别见面了。”“没错,明白了吧?”我经常会让孩子们坐在面前,把对孩子爸爸的愤怒发泄到他们身上。

那一年冬天,两个孩子当时分别上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12月23号晚上我出门了。我在家里待不住,所以那天把孩子们放在家里,第二天才回家。我独自外出,家里也没有准备饭菜,只把年幼的孩子们留在家里,我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但我也没有跟孩子们道过歉。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让我备受折磨的那个人,也就是前夫,我把所有的原因和愧疚感都归咎于他身上。孩子们现在都长大了,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向我大发脾气。我知道,孩子们心里的某种东西正在长大。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为此交流过。我知道不应该这样做,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也一样,如果孩子们对我发脾气,我依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我的错吗?都怪你们的爸爸!”但是,我也不想总对孩子们这样说。

“对不起”的程度越深,越是难以说出口。明明心里十分抱歉,却只能默默流泪,无法将那句话说出口,担心一句“对不起”听起来太轻松,反而给对方留下更大的伤痛。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如何处理愧疚感。

1.自我欺骗

人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偶尔会言不由衷,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话说出口,又会反复思考,心存忧虑,还会变得抑郁。大家也可能会这样,与对方产生矛盾时,会想通过习惯性的言行解决问题。人在这个过程中,就算心里感到后悔,也会立刻将其正当化,通过自我欺骗来消解这种不适心理。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什么是自我欺骗。

我们经常提到“认知失调”这个词。“认知失调”这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我们如何将事情合理化。当思维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做出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于是只有改变思维来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以减少不协调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欺骗自我,把事情进行合理化。

当我们说出感到后悔的话时,内心的道德标准会对此进行严格评价。不过,我们很快就会背叛这种良知。背叛自己的良知,内心产生愧疚感,但愧疚感很快又会被自我合理化消解。“确实会那么做。”“没办法。”这种自我欺骗的过程,会对关系造成破坏。因为从对方的立场来看,这种做法会引发委屈与愤怒。

沟通式对话练习

分享最近自我欺骗的合理化经历。

参考示例,写下自己的事例,并与搭档分享。

※ 独自练习时,思考并写下来即可。

(1)写下情境

例:下夜班之后,看到地铁上只有一个空位,我赶紧坐了下来。我想打个盹儿,于是整理了一下手提包后就闭上了眼睛。到了下一站,一位看起来十分辛苦的老奶奶偏偏站在了我面前。

(2)内心道德标准

例:“看到行动吃力的老人,就要让座或者帮忙。”

(3)自我背叛行为

例:我只是闭上眼睛装睡。

(4)愧疚感

例:如果不让座,就会感到抱歉。

(5)合理化行为

例:眯着眼睛找到一个比我年轻的乘客,并在心里想:“我太累了,所以今天不能让座。如果是平时,我一定会让座。不过,那个年轻的学生看起来好端端的,怎么也不让座呢?”

2.自我责备

至今为止,我每年都在升职,一次也没落下。但是,我没办法认可自己。简言之,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够诚实。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朋友们在农田里玩,一个朋友带来了一件很贵的玩具。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见过那种玩具,所以每个人轮流拿着玩。太阳快落山时,朋友说自己的玩具不见了,问谁拿走了,但是没有人回答。那时我们当中有一个非常老实的朋友,真的很老实,也很爱笑,朋友们经常取笑他是个笨蛋。那个朋友被冤枉弄丢了玩具,于是自己留在黑漆漆的农田里找玩具,后来哭着回家了。其实,是我弄丢的。我拿着玩具去水边玩,玩具被失手掉到河里冲走了,捡不回来了。

直到最后,我也没和朋友们说实话。从此以后,被冤枉的那个朋友就一直被孤立和捉弄。我一直记得那个朋友沉默怯懦的样子。偶尔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现在依然会觉得羞耻,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次被认可,我心里就会这样想:“我没有资格被认可,因为我知道真相。”这是我第一次对别人说起这件事。

人的自我有几种声音:

1)随心所欲的冲动的声音

2)极其严格的道德的声音

3)调解以上两种声音的合理化声音

上述案例的主人公长期在心里承受着极其严格的道德批判。对我倾诉的那天,他就像是在一件件脱衣服,因羞耻而流下冷汗,脸也红了起来。从第三方的立场听了这些话,可能会说一句:“小时候的事情至今还记得吗?真厉害。”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秘密,并在完全不相干的情况下引发难以预料的言行。如果内心不断响起这种严格的道德声音,我们就会对自己不满,过度责备甚至不爱自己,就像有些人会一直在心里回忆无法倾诉的后悔之事,让自己变得痛苦不堪。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称为“反刍”。持续反刍是导致抑郁的最强烈因素之一。我们可以反刍某件事,走完反刍的过程,却不能停留在反刍当中。反刍之后,通过对话勇敢地倾诉和改变吧!

沟通式对话练习

规则

倾听者保持沉默。不要提出任何建议。

练习

回想长期感到愧疚的事件,向搭档倾诉最后悔的言行。

直面愧疚感,恢复人性与信任

1.恢复人性

说一句“对不起”有什么难的呢?

我总是对妈妈说这句话,妈妈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我觉得妈妈也是人,也会犯错,从来没有期待妈妈是完美的,而且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她。但是,如果父母做了应该道歉的事情,就要道歉。我对妈妈说:“妈妈,你做错了就要道歉。”妈妈却立刻大发脾气:“我做得好的地方你看不到,这么点儿破事,你居然向妈妈提要求。”所以,我和妹妹早就放弃了。不过,如果偶尔提到这件事,心里还是非常愤怒。说得夸张点儿,我出生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听到妈妈说过一句“对不起”。因为妈妈是完美的吗?不是。明明她自己总是要听我们说一句“我错了”才能消气,自己却从来不对任何人道歉,我觉得妈妈才是最不成熟的人。有一次,我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几天都没回家,回来后她和我说去什么“治愈露营”的缓和关系的课程。我真的不想去,但还是被迫参加了。露营课程一共三天。第二天,妈妈站起来朗读自己写的信,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我二十四岁时生下大女儿,年轻懵懂就做了妈妈。女儿在我这样的妈妈身边长大,受了不少苦。我看着她如此忍让,心里说过无数次抱歉,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难以说出口,所以只能以写信这种方式来表达:女儿,对不起。”我听着妈妈的信,坐在那里呜咽……最后哭得差点儿晕过去。我感觉因为那句话,所有的不满都平复了。

对待愧疚感的明智方式具备以下三个目的:人性的真诚、互相尊重、恢复信任。为了这三个目的,我们需要彼此沟通。

关于后悔的事件:

1)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则须对过程和结果坚决道歉;

2)在解决的过程中,承认自己的言行的错误。

很多人出于自尊心不想道歉,说出“对不起”会感到委屈,所以即使后悔也不愿说出来。如此一来,我们会把力气用于自责或者合理化,违背自己的真实心意,最终,珍视的关系可能以悲剧收场。但实际上,真正的自尊心难道不是我们努力纠正自己的错误,并认可自己做得对的事吗?真心说一句“对不起”,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使人的内心变得平静。

2.理解对方的情绪时间

解除婚约后,我开始觉得自己不懂人情世故。我认真生活,工作也不错,而且身体也还算健康。小时候妈妈去世后,我就一直和爸爸一起生活,没想到这一点会成为婚姻的障碍。“虽然没有母亲不是一种罪,但是你们俩不能结婚,因为成长中没有母亲是一种缺失。”对方的父母当着我的面说了这些话。当时我非常生气,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最重要的是,我爸爸没有再婚,而是独自把我抚养长大,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爸爸,所以选择了毫不犹豫地和男方分手。男方父母自始至终没有向我道过歉。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但我到今天仍然觉得很难过。虽然希望生活还能继续,但是一想到要重新认识一个人,就会觉得担心,也没有信心。那显然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但我至今还受到它影响,而且它还影响了我的未来……

希腊语中对时间的定义存在两个概念:物理流逝的时间“柯罗诺斯”(Chronos)与心理上流逝的时间“凯洛斯”(Kairos)。柯罗诺斯表示原本的物理时间,凯洛斯代表人生的特定时间。本案例的学员曾经说,解除婚约是她人生中最受伤的一件事。那天,她还说明了为什么道歉很重要:对方父母给她造成了伤害,是他们忽视了“人生的时间——凯洛斯”。

为什么应该道歉呢?

因为无心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就会破坏对方的正常生活。当事人受到过往事件的伤害,至今有可能依然受其影响。

当然了,有人会切断过去受到的伤害,不再感到痛苦。如果可以这样,那他真的做了一个勇敢的选择。然而,来自珍视之人或者家人的伤害,会被封锁在人们的心理时间里,停留在过去的某个特定时间。如果理解了他人会因为我们的言行而停留在过去,无法正常生活,我们也会更加小心言行,避免给他人造成难以复原的伤害。

但是,人有时也会造成一些无心伤害。所以我们可以做到的另一件事就是,真心对他人道歉。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让他人因为我们受到伤害,被牵绊在过去的时间里,无法正常生活。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却无法预测生命的长度,唯一明确的是,我们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的言行导致他人无法正常生活,封闭在备受折磨的过去,那将会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对时间概念的这种理解,足以成为我们必须道歉的原因。

现在,坦然、平静、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吧!

真心表达歉意

1.观察并陈述感到后悔的言行

我们感到抱歉或者后悔时,必须如实回忆并陈述自己对对方造成不适的言行。如果语义含糊或者轻描淡写,听者就会在对话之初产生抗拒情绪。做出违背内心的行为时,任何人都不愿再次记起。但是,在和解或道歉现场进行指导时,我发现如果处于加害者立场的一方如实陈述自己的行为,受害者一方则会用心倾听。希望大家记住,受害者(倾听者)在那一刻回忆起当时的情绪,可能会更加愤怒,但如果加害者(讲述者)表现得真心实意,他就会听到最后。

下面介绍几个陈述后悔言行的示例。

“我有时会对妈妈发脾气。其实我根本就不应该生气,但是我神志不清时就会胡言乱语。”

→ “把‘胡言乱语’说得具体一些,使用准确的表达。”

“你算什么妈妈?你有资格吗?”我为自己说了这句话而感到后悔。

“昨天我不知不觉朝下属吼了起来,话好像说重了。”

→ “把‘说重了’的话描述得具体一些,使用准确的表达。”

“你马上给我滚出去!”说出这句话,我真的很后悔。

“我昨天随意弄坏了孩子的东西。”

→ “把‘随意弄坏’的东西说得具体一些,使用准确的表达。”

“扯坏了孩子喜欢的娃娃,还扔到了垃圾桶里。”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非常后悔。

“我上个星期顶撞了父母,然后就回了自己家。”

→ “把‘顶撞了父母’说得具体一些,使用准确的表达。”

“我再也不来了!我们断绝关系!”说完这句话,我摔门走了。我现在感到非常后悔。

练习1

写下自己说过的感到后悔的话,或者具体的行为,并与搭档分享。

例:“真不知道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如果你坚持这么做,就滚出这个家!”我说着这句话,拿出孩子的衣服和书包一起丢到了房间外。我对此感到十分后悔。

2.写下并分享内心严格的道德声音

我建议大家写下自己内心那些严格的道德声音。如果这些话出自他人之口,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不过我们的心里不乏各种自责的声音,这些自我评价很安全,可以坦诚地写下很多。因为这些道德的声音,我们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切实的愧疚感,接收到恢复人性的信号。

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这种道德声音,我们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十分暴力呢?不回避这种声音,坦诚地写下来,我们就能发现被忽略的重要欲求。请大家记住,向对方道歉时,寻找这些欲求是最重要的事项。

练习2

各自写下心里的道德声音,并与搭档分享。

例:“这是妈妈该对孩子说的话吗?孩子该多受伤啊!换作是你听到这种话,心情会怎么样?这么感情用事有什么好的?这样孩子学习就能好吗?不如愿就胡言乱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你没有做父母的资格,连情绪都控制不好。”

3.寻找道德声音中隐藏的“重要欲求与情绪”

“我不该打孩子。”

→ “我想保护孩子的安全,但是对没做到这件事感到很

抱歉。”

“我不该在人前指责下属。”

→ “我本该尊重下属,却没有做到,觉得很后悔。”

“我身为父母,赚不到钱,也没什么能力。”

→ “我想让孩子过上好生活,但现在真的很难过。”

“我竟然看不起学生,自己简直没有资格做老师。”

→ “我想以尊重的态度教育孩子们,却没有做到,其实很焦急。”

“我希望妈妈快点消失,我是个坏孩子吧?”

→ “我有时候讨厌妈妈,有时候又爱妈妈,觉得要尊重她,但又做不到,心里就很难过。”

自我督促、教育的严格声音里,隐藏着维持人性的重要核心欲求。寻找这种欲求,并且告诉对方,才是正确的道歉形式。感到愧疚时,大家不要回避自己心里这种强烈、严格的声音,而要如实写下来。但是,也不要只相信这种严格的声音,过分怨恨自己。此时,我们不该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言行,却也要理解与宽容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宽容自己,也就不能宽容对方。谈到与自我宽容有关的“自我怜悯”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表示,真正的自我怜悯,是不要严厉苛责没有达到目标或要求的自己。这不是告诉我们回避或者不改正自己的过错和失误,而是善意地支持、激励健康的机能与行为。独自写下道德的声音,在每一句话当中寻找被忽视的核心欲求,这在向对方表达歉意时是最为关键的。

练习3

通过道德声音发出的信号,寻找“我们重视的核心欲求”与情绪。

例:“孩子该多受伤啊!你换个角度想一下,那是为孩子好吗?”

→对孩子的尊重

“你那么感情用事,有什么好的?这样孩子学习就能好吗?不如愿就胡言乱语,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你没有做父母的资格,连情绪都控制不好。”

→控制情绪的能力,沟通时的平常心

核心欲求:

我想尊重孩子,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进行对话,但是我做不到。

情绪:

所以,现在我心里很后悔,为自己感到很羞愧。

4.通过当时的行为,认识需要得到满足的核心欲求与情绪(寻找自己当时那么做的原因)

人的语言与行为,不管是暴力还是非暴力,都是努力满足某种欲求的过程。暂且不论这种行为的对与错,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自己希望得到满足的欲求与情绪,以此进行自我宽容。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把所有遗憾或后悔的事情看作自然而然的人生经历,促进自我沟通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停止自我责备与愤怒,努力共情,可以帮助实现更加健康的言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自己回避或者忽视的一面,明确理解自己当时为什么做出那个选择,又为什么对那件事感到自责。

练习4

通过当时的言行,寻找“我想满足的核心欲求”,感受当时的情绪。

例:得知儿子没有去补习班,而是去了KTV,我既担心又生气。-焦急,生气(情绪)

儿子要升学了,我想看到他主动学习的样子。-安心,信任(核心欲求)

5.为自己的言行改变制订计划或请求他人

需要他人帮助改变行为的请求,要鼓起勇气说出来。我们在自责时很难拜托他人,但是认识到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做,以及真正的欲求是什么(理解并宽容自己)之后,就可以为了下一次行为的改变而请求他人帮助。这种做法并非依赖他人,而是以健康生活的内在欲求为基础,培养自我改变的力量,塑造不断成长的人生。倾诉内心歉意的最后一步,是制订新行动的计划,并付诸实践,防止下次重蹈覆辙。

1)制定自我规范;

2)询问即将接受道歉的对方希望自己怎么做;

3)向第三方求助。

儿子要升学了,没去补习班,却去了KTV,妈妈得知这一切,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自己的计划:去阳台深呼吸几次再开口说话。

2)与对方讨论:问一下孩子,如果下次再发生这种事,希望妈妈提供什么帮助。

3)向第三方求助:给补习班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是否出了什么事,或者拜托老师能够安慰并指导孩子。

练习5

制订改变自身言行的计划或者向他人求助。

通过后悔的事情来学习(建议用向对方倾诉的方法)

1.具体描述感到后悔的事件。

2.写下内心严苛的道德声音。

3.道德声音中隐藏的“重要欲求”是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情绪?

——参考思维-情绪-欲求表(第102~103页)

4.通过当时的行为,认识“我渴望的欲求”是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情绪?

——参考思维-情绪-欲求表(第102~103页)

5.做出用于下次改变的计划与请求

1)写下自己的计划

2)询问对方希望自己做出的行为

3)拜托第三方

沟通式对话练习

脱离自己的思维,关注对方的痛点

(1)回想一件后悔的往事,具体写下事件,并对搭档陈述。

※ 规则:彼此保持沉默倾听

(2)现在对那件事进行自我评价的道德声音。

(3)发现隐藏在道德声音中的“重要欲求”与此刻的情绪。

核心欲求:

情绪:

(4)通过当时的行为方式,理解“我当时想要满足的欲求与当时的情绪”。

核心欲求:

情绪:

(5)做出改变的计划与请求。

对自己:

对对方:

对第三方:

※ 小贴士:向对方倾诉时

1.倾诉后悔的事情时,要进行具体描述。

2.尽量不要告诉对方自责与自我批评的声音。(因为对方想听的不是我们自责,而是想听到我们理解了对方的痛苦。)

3.缓慢、真诚地倾诉道歉的原因(我们重视的欲求以及情绪),因为对方最想听到的是我们的内心。

4.我们的陈述可能听起来像是在辩解,所以对方感到好奇时(如果对方表示“真的很好奇当时你为什么会那么做”),应进行简短的说明,然后回到上一步,重新详细叙述。

5.与对方沟通,讨论以后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