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如实描述所见所闻的能力(1 / 1)

区分观察与自动思维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如实地看与听,就会有更多发现,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瞬间思维。当下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强调的就是如实地接纳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情绪,即以观察为基础的接纳。

为了进行健康的对话,这种正念态度十分重要。正念,是指不作任何判断,如实观察对方的外表、思维、现象、语言等一切。观察是正念的核心,同样适用于对话。

保持正念时,可以真实地认知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这种训练,我们会得知“心里的思维”令自己多么痛苦,随意判断对方多么令人讨厌。不仅如此,我们还会看到自己心里迫切想要什么,明白如此想要的原因。切身体会过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就算现实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面对现实的心却十分平静。所以,人们近来才会如此热衷于正念冥想:我们渴望去往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日常喧嚣,在沉默中度过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进行治愈和康复。

不过,深度冥想不是独自坐在偏僻之处,而是通过我们日常为人处世的经验而进行的训练。如实观察我现在所处的位置与经历的所有,通过这种正念练习,理解并放下判断自身与对方的态度,只把意识停留在“此刻-此地”。在和对方对话、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这种训练的效果。理解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应该就是体恤和怜悯吧。因为这种正念训练的结果,正是表现为通过观察而接纳自己的承受力,以及拥抱他人的怜悯之心。

再次回到观察,我也通过观察训练明白了“如实看、如实听”是多么难,意识到自己以前总是在判断对方。那些判断大多不是事实,我却信以为真。长此以往,判断思维就会加强,如实观察的能力则随之下降。

我们看到的同时,忘记了所看到的东西,只记得自己的判断。不记得听到了什么,只记得自己对这句话的判断。

前面讲过阻断对话的原因是自动思维,那么,如果不进行消极判断或者责备,生活该有多美好啊。只不过,我们可能毕生无法做到这一点。

对话训练的目标绝对不是“停止自动思维”,而是“理解自动思维”。

这两个目标有着明确的区别。这种差别可以解释为,判断“那个人是利己主义者”与认识到“我认为那个人是利己主义者”。前者是确定某个人是“利己主义者”,后者则明确认识到那是“我的思维”。也就是说,后者包含三种可能性:①保留了对方可能不是利己主义者的余地;②认识到这只是我的思维; ③虽然我认为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但是他也可能存在其他面貌。

我总是怨恨离婚的父母,无法忍受父母离婚带给我的伤害。“父母离婚是一种耻辱”,这种思维总是像标签一样跟随着我,导致我无法和任何人随意地聊起这件事。学习对话课程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思维:“原来我认为父母离婚很羞耻。”只是认识到这一点,就有了另一种可能性,即这件事可能是羞耻的,也可能不是羞耻的。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可能这样认为,也可能并不这样认为。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思维后,我释然了。

此处的核心是观察。如实看、如实听,这种努力的态度就是我们对观察的定义。表达时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思维。观察是对话最重要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让对方放松地加入对话的舒适方式。

说话,是此刻的我们正在讲述过去的事情。刚才经历的事情已经是时间上的过去。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接着会对经验产生歪曲,所以很难确定是100%的事实。因此,虽然尽可能如实观察与讲述,承认“那未必是事实”的态度也很重要。表达自身记忆与观察的同时也要聆听对方的观察,这种态度是对话练习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观察”,并练习区分“判断”和“观察”。

观察练习,寻找平常心

我们每天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情况,那些情况是一种刺激。如前所述,那些刺激可以使我们变得幸福或者不幸。如何适应这种日常刺激,会决定对话、行动和关系的质量。

不过,我们处理某些事件时,有时会出现“基本归因误差”。我们大多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世界和环境的错”,对方的问题则是“人的错”。这种现象称为“基本归因误差”。我们所说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属于这种判断。

不妨以“我上班迟到”和“同事上班迟到”为例。

“我迫不得已才迟到,因为堵车了。”

“他今天迟到了,这个人真不靠谱。”

此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如实观察外部刺激。不过,我们更习惯于在观察的同时陷入自动思维、分析情况并进行判断。所以,我们应该从观察微小的事物开始,练习观察日常和人。

周围的人与事、对方的一句话、对旧事的回想,看到的所有事物在一瞬间都可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啊,那个哦。”产生这种思维的瞬间,我们会看着或者用心聆听那个对象。引发我们注意力的有意义的对象、唤醒我们感觉的对象,就是刺激。一起来做个小练习吧!

→ 从现在吸引视线的周围的物品中,选一个拿过来。

例:运动鞋

→ 看着我拿来的物品,理解自己的“判断”和“观察”。

→ 判断:运动鞋很旧。/这双鞋过气了。

→ 观察:三年前,我过生日那天买了这双鞋。/我最近没

见过有人穿这双鞋。

·判断:

·观察:

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信脑海中浮现的自动思维,并且告诉对方。如果此时产生的自动思维,不是像上面的示例那样关于某件物品的,而是关于人的行为或者品格的,则对方非但不会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对话中,还有可能攻击、回避或者辩解,甚至出现更大的抵触情绪。

“你真是又懒又脏。”

→ 太忙了,昨天没空洗澡。-辩解

→ 你又有多干净呢?-攻击

人们大多会通过两种方法分析当前状况。

1.通过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例:不洗澡,同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天。

2.以此刻自己所经历的情况或者状态为基础进行解读

例:你看,你的运动鞋真脏。

→ 所以,你是一个又懒又脏的人。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知,我们以自身经历的主观状态为基础,即兴进行判断和评价。但是,对方通常并不同意这些判断和评价。所以,想要进行自然舒适的对话,比起以自动思维进行判断,以观察为基础的对话更加柔和,可以帮助消除抵触情绪,即通过理解刺激的观察训练,可以缩小对方与自己的观点差异。这是培养对话态度与技术的重要过程。

房间太脏了。→ “不脏啊。”(不同意)

桌子上有只袜子。→ “咦,是的呢。”(可能同意)

观察就是如实表达所见所闻,有意识地去客观审视事物、对方、行为、言语,以及在脑海中浮现的思维与感觉。

关于注意刺激、如实观察,正念减压疗法的开发者卡巴金教授曾经如此说道:

“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你会立刻发现自己通常对所有的东西都做着这样那样的判断。认识到这一点是有益的。关于那个判断,没有必要再次进行判断或者尝试改变。只要认识到那是一种‘判断’就够了。那么,你就会产生如实看待的分辨力。”

—卡巴金《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我们已经习惯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尽快判断并处理刺激。以这种判断和评价处理问题,可能会“高效”且“快速”,但对“人”进行这种轻率的判断与不确定的评价,“我们的关系”可能会变得十分痛苦。不要计较情况是否真实,也不要互相判断,而是通过观察如实看待情况和对方。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发现更多的欲求和情绪,还可以探索更好的对策。我们将逐渐学习并练习这部分的内容。

沟通式对话练习

下面进行观察练习。

(虽然也可以独自对照书本进行练习,但是多人练习会更加有效。)

认识:练习“事物观察”

一对一练习

拿来某件物品,和搭档一起观察,尽量写下更多描述。

分组

分组表述之后,彼此分享意见,是否同意某个“观察”。

例:运动鞋

1.白色的运动鞋。

2.鞋带是黑色的。

3.印有英文字母Adidas。

4.这是一双圆头鞋。

5.这双鞋是皮质的,还有一些圆形的小孔。

6.小孔的直径大约是2毫米。

7.鞋底上印着“270mm”的字样。

8.鞋底和鞋帮底部边缘是橡胶材质。

沟通式对话练习

认识:练习“事物观察”

一对一练习

各自写下五个判断日常的句子和作为判断依据的“观察”,并与搭档分享。

分组

分组表述之后,彼此分享意见,是否同意某个“观察”。

例:我今天非常漂亮。-判断

1.凌晨4点40分起床,出门时看了一眼手表,是5点20分。

2.亲自开车去了首尔站,6点到达,买了紫菜包饭,6点20分坐上了火车。

3.旅途三个小时,回复了12封邮件。

4.下了火车,打车三十分钟,到了授课的地方。

5.讲了六个小时的课,再次坐火车回家。

(1)我的日常评价(判断):

(2)我的观察内容:

沟通式对话练习

认识:练习“事物观察”

一对一练习

各自写下判断对方的句子和观察内容,并与搭档分享。

分组

分组表述之后,彼此分享意见,是否同意某个“观察”。

例:评价对方的行为:那个职员工作很认真。

→他昨天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如果您可以致电,我会尽力做到最好。请指出我的不足。”

例:评价对方的行为:我的同事完全不会看脸色,总是说一些蠢话。

→那个人和我的组员开会时,眼睛看着我并对组员说:“跟他工作很辛苦吧?你肯定很累,因为上司是这样的人。”

(1)我的日常评价(判断):

(2)我的观察内容:

附加练习

例:那个人太不爱说话了。

→四个人晚饭聚餐三小时,他只说了三句话。

1.我老公是一个吝啬的人。

2.我们家孩子很难和朋友深交。

3.那家店主是一个非常亲切的人。

4.我们组的朴代理没什么想法。

5.我妈妈总是推卸责任。

6.他真不配当老师。

7.那个人非常高尚。

8.我的上司是个老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