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者,相间之谓也。一彼一此,一往一复,阴阳互见,而道义之门启焉。故自伏羲始画,而即以相杂者为变易之体。文王因之,而以错综相比为其序,《屯》《蒙》以下四十八卦,二十四象往复顺逆之所成也。《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综而不失其故,则以错相并。《否》《泰》《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四象而成八卦,则错综同轨。《周易》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盖以天有全象,事有全理,而人之用之者但得其半,天道备而人用精,是以六爻之中,阴阳多寡,即就此而往复焉,则已足备一刚一柔之用,善一进一退之几,成一仁一义之德矣。杂卦者,言其道同,而易地则忧乐安危,出处语默,各因乎往复循环之理数,而无不可体之以为道也。故伯夷、太公同避纣恶,而所行异;颜渊、季路同效圣志,而所愿殊。知其异乃可以统其同,用其半即可以会其全,故略于错而专于综。实则错综皆杂也,错者幽明之迭用,综皆用其明者也。《周易》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偶之旨也,而《传》为言其性情功效之别焉。
《乾》刚,《坤》柔。
二卦并建,刚柔备矣。分之则纯以成德,合之则杂以成章也。
《比》乐,《师》忧。乐,卢各反。
均以孤阳得中为主,而在上位,则众所亲而乐行其道,故虽失前禽而不以为诫;在下位,则权重而分不足以相莅,故忧弟子之间之,而恐致舆尸。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阳长摈阴,而不以轻绝阴为德,故咸而临之,与阴感而不吝。《观》阴长侵阳,而以仰承于阳为义,故利用宾王,求阳而观其观。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见,胡甸反。
“见”谓动而发见。“居”者,止而不行之谓。《屯》阳初出,亟于见,而据五位以自安,故虽建侯不宁,而膏终屯。《蒙》卦阳出而杂处于二阴之中,然终以奋起出于阴之上以自著见,故击出蒙昧,而为童蒙之吉。
《震》,起也;《艮》,止也。
“起”以震阴之滞,“止”以遏阴之进,《震》有功而《艮》寡过也。
《损》《益》,盛衰之始也。
《泰》变而《损》,阳自三往上而之于将消之位,衰也。《否》变而《益》,阳自四来初而之于方生之位,盛也。中爻未变,盛衰未极,三之势便于进,时至则轻往,四之势便于退,时至则先来,故为“盛衰之始”。气数之循环,盛则且衰,衰且渐盛,自然之理,而兆先见,故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乾》道成于下,而《艮》止之,使待时而进,遵养以时也。《乾》道奠于上,阴未尝干之,而《震》起以相迫,躁动则生灾也。时,故“利涉大川”;灾,故“行有眚”。
《萃》聚,而《升》不来也。
皆谓阳也。自上而下曰“来”。《萃》四与五相保而不往,《升》三引二以进而不复,《萃》则上阴护之,《升》则初阴推之也。故《萃》假有庙,而《升》利南征。
《谦》轻,而《豫》怠也。
二卦皆孤阳而不得中位。三为躁进之爻,《谦》阳处之,轻于往矣;四为退息之位,《豫》阳处之,怠于行矣。凡人之情,谦者无尊重之度,豫乐者虽奋起而终不振;故《谦》必君子而后有终,《豫》建侯行师而后利。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二卦皆有颐象。食、色皆养道也。“食”者,非所食而食之,强啮九四之刚。“无色”者,非所饰而饰之,色之不正者,刚轻去中以文上,而失其自然之美也。
《兑》见,而《巽》伏也。见,胡甸反。
柔见于外,于情易动,阴伏于下,其志难知。故《兑》上引人之说,《巽》初在床下而须史巫之求。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故”,事也,《随》阳在下而随乎阴,偷小子之安而无丈夫之志。《蛊》阴在下而承乎阳,饬子臣之节以顺承君父之事。故《随》非元亨利贞则不能无咎,《蛊》先甲后甲以效其功。
《剥》,烂也;《复》,反也。
阳迫而之幽,先自溃烂,而后阴乘之。复归于明,阴虽盛,不足为忧也。
《晋》,书也;《明夷》,诛也。
明出乎地,则可以烛阴而导之进。地暗伤明,而明终不可掩,必反受其诛。
《井》通,而《困》相遇也。
“遇”谓所遇之穷。《井》,上者上行,下者下行,往来不穷,故通。《困》欲出险,为功为柔所牵,遇之穷也。君子之遇小人,不患其争而患其相说,酒食朱绂不易脱而困矣。
《咸》,速也;《恒》,久也。
天下莫速于感应之机。三上浮出于外,情易动,随感而即应,速矣。《恒》四与初伏处于下,密相为移,植根深固以相倾之道也。
《涣》,离也;《节》,止也。
离,散也。《否》之散,刚下而得中,以解阴之党,为《涣》。《泰》道已成,刚上而止阴之流,为《节》。《涣》以消吝,《节》以防骄。
《解》,缓也;《蹇》,难也。难,如字。
《解》四用爻皆失位,而初、上以柔处之,以缓其争,而乖戾平矣。《蹇》四用爻皆得位而可以有为,初、上犹以柔道处之,其难其慎之至也。
《睽》,外也;《家人》,内也。
《睽》内不正,而徒闲之于外。《家人》内已正,而后饬其外治。
《否》《泰》,反其类也。
天上地下,方以类聚者也,而柔上刚下为《泰》,反此为《否》。阴阳以交,成化类之,反不反而通塞殊矣。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皆为阳言也。《大壮》未得中位,止而不进,壮者忧其危矣。《遁》已离乎中位,急于退,退者所以善藏其用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在上则柔可以抚众,君道也。在下则柔而贤者亲之,友道也。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去,起吕反。
《革》者《离》之变。明再用则不鲜,阴改而之上,阳乃为主于中,而前明已谢,不复有易尽之忧。《鼎》者《巽》之变,柔去其位,上升于五,以昭其明而凝天命,命为之新矣。
《小过》,过也;《中孚》,信也。
阴盛之过,乃真过也。虚中自保,而不干阳之中位,阳亦得其类而相信,信之至也。
《丰》,多故也;亲寡,《旅》也。
莅物上者,惟明无所蔽,则事自有绪而不冗。《丰》阳受阴蔽,事无绪而危疑起,自非以日中之明治之,则天下多事,而乱且生。物之所亲者,情下逮也。《旅》阳寄处于阴上,不与物亲,则物亦莫之亲矣。《丰》阳已下,而《旅》已上也。
《离》上而《坎》下也。
阳之性升,辅阴以升,则阴亦上,火之所以炎而上。阴之性沈,陷阳而抑之,则阳亦下,水之所以润而下。故《离》内卦吉于外,自下上也;《坎》外卦亨于内,自上下也。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阴虽当位以畜阳,而力微,居于退爻,故密云而不雨,微弱之象。《履》阴不量其孤,处进爻而欲踵刚以上,不能安处静俟,故有履虎尾之危。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需》三阳为四所隔,不能与五相踵以进,故五需以待之。《讼》阳离其群而处乎中,三为之间,不与《乾》相亲,是以中窒而争。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长,知两反。
《大过》《颐》《姤》《夬》《渐》《归妹》《既济》《未济》,相错综对待之卦,而文参差不偶者,圣人无心于文,而文自顺,流动以著化机之变动,非若词章训诂之执滞排偶,拘于法而执一,所谓化工之笔也。于以肖《易》之变动不居,而不可为典要,道相若焉。故虽挈《乾》《坤》以为纲,而自《比》《师》以下,皆无一成之次序,与《周易》之序且不必同,则序卦之文,与京房八宫世应,邵子方圆之序位,不足以肖天地之变易审矣。今因其错综之序而释之。
“《大过》颠”者,本末挠也。“《颐》养正”者,上下以刚正柔也。《姤》言“遇”者,幸阴之得遇乎阳。《夬》言“决”者,劝阳之疾决夫阴也。“《渐》女归待男行”,而女止于四,柔得位而居之安,女道之吉也。《归妹》三、五二阴皆去其位而居于不正之位,尤骄**而处于上,上者将消之位也;阳起于初、盛于二以相迫,女斯终矣。《既济》阳得位而定,阴亦定焉。《未济》二、四二阳皆去其位而居于不正之位,尤亢物而处于上,上将消矣;阴起于初,以递进而相迫,男斯穷矣。初者方生之利,上者濒尽之地,既失位而又濒于尽,无方生之权,不穷何待焉!以《归妹》《未济》观之,则六十四卦、三十六象虽相对待以备同异之理,而其中互相参伍,如《睽》《解》,《家人》《蹇》,《损》《益》,《咸》《恒》之互相为理,亦可类推矣。
又《杂卦》所言者,《比》《师》以下四十八卦,皆以综体相对而言。自《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而外,卦之相错者,理亦对待,以备并行不悖之理,为幽明、体用、消长、盈虚之异致者,今为补诠之,亦《易》中固有之理也。《同人》,以情相亲也;《师》,以权相统也。《小畜》,止其动也;《豫》,动其静也。《夬》,劝之决也;《剥》,惩其害也。《家人》,聚顺;《解》,散其逆也。《革》,润其燥;《蒙》,制其流也。《需》,阳相待以道;《晋》,阴相进以利;遥相取而情各异也。《睽》,强其不齐而疑也;《蹇》,于其各正而加慎也。《噬嗑》,力为合也;《井》,理相辨也。《损》,高就下也;《咸》,虚受实也。《临》有功,而《遁》失制也;《复》,因得所而归。《姤》,不期而会也。《鼎》定而《屯》不宁也。《旅》,进也;《节》,退也。《恒》,阴之固也;《益》,阳之裕也。《艮》,忍也;《兑》,释也。《震》惧而《巽》幸也。《升》相让;《无妄》相凌也。《谦》以济暗,《履》乘危也。《讼》有实而怨上也;《明夷》,上不明而忮下也。《涣》启其塞;《丰》蔽其通也。《困》,掩而保其贞也;《贲》,著而亏其实也。《观》,功不试而制以道也;《大壮》,权未得而养以威也。《萃》,聚以亲上也;《大畜》,储少以养多也。《比》,得民;《大有》,有贤也。
《周易内传》卷六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