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时期,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空前重视,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联合国将1975年确立为“国际妇女年”、1976—1985年为“国际妇女10年”,并主持召开了“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1975年、墨西哥)、“‘国际妇女10年’内罗毕世界会议”(1985年、内罗毕)、“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北京)等全球性妇女发展大会,会上分别制定了《世界行动计划》(1975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1985年)、《北京宣言》及《行动纲领》(1995年)等妇女事业发展计划。在上述会议及计划中,“女性的教育与训练”均被列为发展女性事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日本政府也颇为重视女性发展问题。1975年,日本内阁设立了“妇女问题企划推进本部”(首相亲任部长)、“妇女问题担当室”及“妇女问题企画推进会议”(首相私人咨询机构)。1994年以后,上述机构分别改组为“男女共同参画[222]推进本部”“男女共同参画室”“男女共同参画审议会”。同时,日本政府也制定了发展女性事业的计划,如《推进妇女政策的国内行动计划》(1977年)、《面向2000年的新国内行动计划》(1987年)、《男女共同参画2000年计划》(1996年)等。上述计划中有关教育的内容分别为“创造新的教育机会、适应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充实教育与训练”“推进男女共同参画、充实可以多样选择的教育与学习”等。[223]女子教育在女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上述背景下,女子学校教育首先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实现了“家庭课”的男女共修。1984年,日本政府专门设立的“家庭课教育检讨会议”提交咨询报告指出,“家庭课”女子必修违反了联合国的《取消歧视女性条约》(1979年),建议将高中“家庭课”由女子必修改为男女必选。1989年课程改革时,新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家庭课为男女共修,初中1993年、高中1994年相继予以实施。女子重新获得了平等接受中等教育内容的权利。二是女子中等、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女子的高中入学率由1975年的93.0%提高到1999年的96.9%,高中普及率继续提高;女子的大学及短大本科合计入学率由1975年的32.4%提高到1999年的49.6%,高等教育机构的女在校生人数由67.5万人增加到131.0万人,规模扩大了约2倍。[224]
除学校教育外,在“终身学习”的基本国策[225]下,社会教育开始成为女子教育的新方向。该时期,女子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女性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活动。接受大学及短大函授课程的女性人数由1975年的4.4万人增至1999年的11.8人万人,[226]女性还积极参加大学举办的各种公开讲座,1986年共有338所大学(当时全国共有465所)面向社会人举办了2511场公开讲座,听讲女性12.8万人。[227]
二是女性积极参加各类女性教育设施的活动。日本政府1977年设立国立妇女教育会馆,从1978年开始资助地方政府建立女性教育设施。1999年度,日本各地的女性教育设施有207个、利用者344.3万人,其中举办学习班及讲座7142场、参加者19.5万人,主办演讲会、讲习会及实习会1979场、参加者11.1万人,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活、教养教育、职业知识及技术提高等。[228]上述教育活动提高了女性的知识与技能,开发了其资质与能力,日益成为女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时期,在基本普及后期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年提高的基础上,社会教育开始成为女子教育的新重点,女子教育获得了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