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的国际协力机构公布了新的对外教育援助战略,其中将今后计划实施的对外教育援助归纳为“高质量”“公正且可持续”“知识共创”“包容且和平”四大重点领域,并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68]
第一,“改善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兼及高等教育质量。
该方面的援助可分为四个部分:①针对基础教育的援助,提出“改善学习的综合路径”。由原来单纯提高教师能力这一单一路径,发展为加强“学习循环圈”这一综合路径,即确保课程、教科书、学习资料、授课、学力评价的一贯性。同时,将通过相关的国际组织、地区组织,援助理科教育、教师的教学研究、改善学校运营等,以“促进全球性、地区性的相互学习”。②援助针对全球性课题的教育。将加强有关环境、人权、民主主义、和平、异文化理解等地球市民所必需的教育,推进国际议程“可持续开发教育(ESD)”“地球市民教育(GCED)”。③与国际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合作。具体包括世界银行的SABER(“教育基准评定”)、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的“开发PISA”(“为了开发的国际学习达成度调查”)、非洲的SACMEQ(为测定教育质量的东南非联盟)、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的地区学力调查、法语圈非洲的PASECPASEC(“学校教育体系分析项目”)、中南美的LLECE(“拉丁美洲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等。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关注工学教育的质量,同时将援助东盟大学联盟(AUN)、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开发中心(SEAMEO RIHED)等机构,参与东亚地区内确保教育质量、统合高等教育制度的教育合作。
第二,“支撑公正且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针对职业技术教育、行政人才培养。
该方面的援助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 “有关体面工作(Decent Work)的技能开发”,通过教材开发、师资配备、职业介绍、采用技能检定制度等,援助职业技术教育。② “产学合作培养产业人才”,以各国的主要工学大学为对象,通过支援提高教师能力、设施建设、充实教育研究器材、促进产学合作等,提高大学的教育及研究能力,培养产业人才。此外,还支援各类产学合作活动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如实习、企业研讨、企业冠名讲座等。③ “培育国家建设所需的行政官员等基础人才”,继续实施“人才培育奖学计划(JDS[69])”,支援培育行政、公共政策、经济、法律、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行政官员。
第三、“建设知识共创社会的教育”——针对高科技人才培养。
该方面的援助包括两个层面:①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首先将继续重视支援初等中等教育中的数理科教育,以提高作为科技创新基础的基础数理能力;其次是支援高等教育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发挥日本的工学教育特长,援助日埃科学技术大学(E-JUST)、马来西亚日本国际工科院(MJIIT),在非洲继续支援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农工大学,在亚洲继续支援工学据点大学的共同研究及网络化,同时通过SATREPS(应对全球性课题国际科学技术协力项目),继续支援发展中国家与日本的研究者开展共同研究、培育研究人员。② “知识的网络化”,支援东盟工学高等教育联盟(AUN/SEED-Net)及泛非洲大学联盟(PAU)建成区域内的头脑循环平台,通过促进区域内留学、建立大学联盟、开展共同研究等,建立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共同课题的地区知识网。同时,将继续推进“留学生30万人计划”(2008—)。
第四、“支持建设包容且和平社会的教育”——针对弱势、受灾群体的教育。
该方面的援助包括三部分:① “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援”,援助穷人、女性、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接受教育。② “对战争及受灾地区的教育支援”,支援受灾国家进行儿童受灾心理治疗、防灾教育、改建或新建防震学校,改善长期受战争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学校运营等。③“培育国家长期建设及和平建设所需人才”,如在阿富汗实施了“未来之桥——核心人才培育项目(PEACE),接收农业、农村开发及基础设施领域的行政官员、大学教师等赴日攻读硕士课程,该项目至2016年累计接收500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