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改革的主导机制(1 / 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主体分为三部分:以日经连等为代表的经济界、以中央教育审议会为代表的各种审议会、以文部省为代表的日本政府。

经济界主要指日经连、经团连、关西经济联合会等大的经济联合组织,此类团体大都设专业部门研究教育问题,并通过两种途径对教育改革发挥作用:第一,通过向政府提交意见书反映其教育改革要求。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至1972年间,经济界向政府提出的教育建议书近20个[135],内容涉及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是要求政府通过改革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与内容,培养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第二,经济界人士参加政府各种审议会(主要是经济审议会),直接将其要求反映到政策建议中,然后由政府的经济部门或内阁经济计划,向文部省提出教育改革要求。例如,提出“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咨询报告的经济审议会,会长石川一郎曾任经团连首任会长(1948年3月至1956年2月),另外,时任经团联副会长的植村甲午郎(1968年5月至1974年5月任经团联第三任会长)也为该审议会委员。[136]第三,通过教育学者将其要求反映到各教育审议会。例如,以植村甲午郎为代表的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于1968—1972年研究制定了教育报告书——《新产业社会的人的形成——从长期的观点看教育的状态》,负责制定该报告书的调查主任平塚益德(国立教育研究所所长)及副主任坂本二郎(原一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均任第8、9期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1967.7.1—1971.7.3)[137],恰好直接参与制定了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施策”(1967.7—1971.6,“四·六答审”)。

与教育改革相关的审议会主要有文部省下属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中央产业教育审议会、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等,还有经济省厅下属的经济审议会、科学技术会议等。其中,中央教育审议会对教育领域的整体问题进行审议,中央产业教育审议会、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专门审议产业教育问题,教育课程审议会则审议如何改革学校课程。经济审议会、科学技术会议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提出所需要的教育政策。各个审议会的建议内容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几乎全部教育领域,其建议的突出内容是如何从制度及内容上改革教育,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方面直接负责教育改革的是文部省。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参与教育改革的还有内阁及劳动省。1957年以后,日本内阁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中均涉及人才供给问题,于是此类经济计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提出要求。文部省根据其要求,并参照经济界提出的教育改革建议,向各级教育审议会提出咨询,然后根据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制定具体的教育改革计划和政策,其中涉及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则向国会提交新法案或修改已有的教育法律,获得通过后即可付诸实施;涉及教育内容方面的改革,对高等教育通过财政手段加以诱导,对初中及中等教育则通过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来贯彻实施。另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因此劳动省从劳动力培训的角度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例如要求文部省承认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分并颁发毕业证书等。

三方面改革主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是:经济界(提出改革要求)→文部省(提出咨询)→教育审议会(调查审议并提出建议)→文部省(根据建议实施改革)。例如,关于培养科学技术人才问题,日经连首先发表《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1956年11月),文部大臣便向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有关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咨询(1957年5月),并于同年11月接到咨询报告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教育振兴方案”;另一方面,同年12月,理科教育审议会在文部大臣的咨询下提出“有关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建议及振兴小学、初中、高中理科教育”的建议,文部省根据此建议于1958年和1960年先后修改了小学、初中及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最终将加强理科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内容贯彻到学校教育中。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教育审议会、经济界三方面互相合作,有效地制定了各种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教育审议会由政府根据法律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就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业性的调查和审议,并最终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经济界参与教育改革并将其意见上升为国策[138],是战后教育改革的新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经济界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最清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由其直接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将有利于制定符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