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适应性”与主导意愿(1 / 1)

相较于美国的“焦躁”,日本似乎更“适应”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与此同时,也努力争夺对世界经济贸易体制新框架的主导权。

日本的“适应性”主要源于三个原因:一是日本在全球价值链的占位不断上移;二是日企全球化经营不断深化,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三是日本经济更依赖于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多边框架其最佳选择。

一般认为,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就已一蹶不振,近年频发的企业丑闻更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截至2017年3月日本全行业企业经常利润是1992年的3.7倍,企业利润剩余(除金融保险业)也突破406万亿日元,相当于GDP八成以上。[3]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制造业大企业销售利润率已突破8%,紧逼美国而超过了英德等欧洲企业。[4]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是日企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以半导体为例,曾占全球半壁江山的日本半导体终端产品,到2010年已下滑至不足四分之一。然而,在高附加值的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领域,日本却控制了四成和七成市场。

成功的全球经营是日本适应性另一体现。数据显示,当前日本已是“四分之一生产”和“六成销售”在海外,也就是说,仅从GDP视角已难以准确把握日本经济的实力。其对外投资也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15508亿美元,其中,对美投资高达4913亿美元,对英、荷以及中国的投资均超千亿美元。

为了确保海外利益,日本高度关注世界新框架的发展,试图获得主导权。以TPP为例,日本一波三折的态度转变就是很好例证。新西兰、智利、新加坡、文莱等“P4”早在2002年就倡议构建太平洋FTA机制,但这艘“小船”未能激发日本关注。在美国成为“船长”并明确“航向”(高水平贸易协定)之后,担心错过这班“公共汽车”的日本变得态度积极。在美国“弃船”之后,日本却以“全面、先进”的贸易体制(CPTPP)而继续推进。今年6月,还率先在国会通过,试图领航全球多边贸易机制发展,并以此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

对美关系是日本主导战略的核心。因为美国不仅是旧秩序制定者,同时也拥有着全球最强的经济力量(2017年世界GDP占比24%),加之日美同盟又使日本在安全保障方面依赖美国。日本一方面通过TPP多边框架等“外围”来对美国形成压力,同时也从正面出击,向美方提出FFR双边磋商,主动回应美国倡导的两国FTA。此外,它还加大进口美国LNG(甚至不惜转卖东南亚),显示积极消解贸易逆差的努力,还向美方陈情,告知在美日企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还创造了700亿美元出口贡献。[5]与欧盟签署EPA也是日本“围魏救赵”的重要成果。记者会上,安倍没有过分渲染这个全球GDP占比3成[6]、贸易额4成的巨大贸易圈[7],而突出强调了其战略意义,“对进一步宣扬自由贸易体制的重要性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