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之间的TPP博弈(1 / 1)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句2016年网络热语恰好可以形象地形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美日两国堪称小船的掌舵者,因为它们在其中的GDP占比合计达到83%,分别为60%和23%。2008年美国成为“船长”,而一直到2011年,日本的态度是一直不情愿搭上这艘船。但之后,日本突然态度逆转,积极与美国探讨“上船”的条件。然而,正当谈好条件、这艘小船即将扬帆之际,船长却弃船而去,于是就上演了日本振臂高呼“同舟共济”的一幕。

从2002年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等三国发起倡议创建跨太平洋FTA机制,直到2016年2月十二国正式签署协议为止,TPP谈判历程走过了整整12年,其坎坷艰难跃然纸上。而今,该组织最大推手——美国却打起退堂鼓,事实叫停了TPP。因为按照所达成的协议,六个国家且其GDP总量超过十二国总计的85%以上,走完国内审批程序TPP才能生效,但美国一国的GDP占比就是6成。

直到2008年,美国才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谈判。于是,原本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等所谓小国俱乐部组织(P4),就摇身一变成为美国主导的所谓高水平“21世纪的贸易协定”(P8)。很显然,它是作为奥巴马政权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不仅服务于其对外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关系到其内部再工业化战略。美国主导的战略意图至少有三点:一是遏制中国的安全保障意图;二是构建美国领导的新贸易规则,加入环境、劳动、投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甚至国企地位等新内容;三是服务于美国企业利益,实现再工业化目标。

而日本决定加入TPP谈判的政权并非当前的安倍内阁。2011年11月,民主党政权的野田内阁宣布参加TPP谈判,其战略定位是“TPP实质就是日美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当时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制造业对该项制度带来机遇充满期待,与美国合作显然会产生重大商机,日本将因此而迎来再一次“开国”。当时在野的自民党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2012年国会大选,安倍竞选口号仍是坚决反对TPP。

“梅开二度”履新之后,安倍外访第一个国家选择了美国。在华盛顿,他向奥巴马总统明确了参加TPP谈判的积极态度。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谈判过程,围绕工业品关税、农业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日美之间进行了激烈地讨价还价。就在日本逐渐失去耐心之际,美国做出了令其意想不到的让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医药品数据保护期限不是美制药业界提出的12年,而改成8年;日本开放大米市场问题上,也达成与日本方案非常接近的每年7万吨进口配额体制。2015年10月5日,TPP谈判的十二国举行联合宣布达成基本协议——签署了覆盖全部31个领域的大型贸易协定,宣布将取消99.9%的工业品关税,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在内的广泛规则。

图11-2 TPP十二国的GDP占比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2013年4月版)。

美国的“君子豹变”逆转了形势,TPP变得前途叵测。2016年2月4日,TPP十二国在新西兰签署了协定文件,启动国内议会批准程序。但是,当美国政府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ITC)5月向国会提交TPP成果分析报告之后,却激起国内反对TPP的言论,其中一个要因就是它预测截至2032年TPP仅能推高美国GDP0.15%的增长。于是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同时举起反对TPP的大旗。

日本非常担忧没有美国的TPP,因为这不仅会失去美国立即撤销汽车零部件关税等巨大利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日美为核心为亚太地区构建新经济秩序”的战略目标将由此落空。与此相反,这一局面将有利于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磋商的全面正式启动,极有可能构筑起由中国主导的贸易体制。